写在前面
不久前,TEDxYouth@FenghuangSt 2019年度大会圆满落幕。
讲坛上,有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足球解说员和火箭工程师,也有可以在演艺厅看到的音乐家,甚至还有应该在观众席上记笔记的高中生,和应该奔波于周末培训班的小学生。
而此时,他们都是讲者,讲述关于他们对“少数”的理解,讲述自己关于“少数”的故事。

剪辑中的思考
虽然作为团组织“相关”负责人,也经手过关于志愿者的事宜,但之前的志愿工作,无非只是——路口执勤,而已。
严格来讲,这次的志愿,应该是第一次志愿者工作。
作为摄影摄像组成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剪辑快速输出视频。
虽然每次旅行,都会配个vlog。而认真的摸索vlog的剪辑套路,也只是今年才开始。所以还在学步阶段的视频剪辑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还是比较开心的。
剪辑后的另一个思考便是——
如何在摄影和视频中寻求平衡,又或者是能否把关于视频的悟性融入到摄影中;也就是说以视频的方式去拍摄影,是不是个人角度上关于摄影斜杠在短视频时代的解决之道呢?
当然,具体的对象和形式切入口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团建中的思考
回到一个月前,那次志愿者团建。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思又最有意义的团建。
而团建里所收获的“意外之喜”也是上半年的的重要小确幸之一。
一开始,只是为了团建而团建。而没想到,某个游戏中的思考却解决了某个核心问题。
因为体制环境及个人性格,我通常给人话少而严肃的感觉。也就是——
“如何改变工作里的严肃感和不苟言笑在生活中的状态迁移,如何切换状态让生活变成微笑而话痨的样子?”是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和谁说?
说什么?
状态怎么样?
这三个问题其实决定了平时话多不多的核心。而工作性质和环境却恰恰让我“闲聊莫论人非”,而太过严肃,又不苟言笑。
而状态的迁移又影响了生活状态,即使生活里满足前两个条件,但状态不到位,也是索然无味。
所以需要一个状态切换器去来个触发。同时,也适当调整下工作里严肃感。
而在团建“角色扮演”游戏里找到了可能的答案。那就是以“角色扮演”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人事物,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去扮演当下情境里所需要的那个角色。
看待的角度到位,那么状态就能到位。
状态能到位,那么语言和微笑就能到位。
意外之意,给困扰带来了曙光。
不要成为“现实中的小王子”
我们在经历那些经历的时候,通常需要加入过程中的思考。那样,得到的会比经历本身更多。
回到现场,说到思考,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叫朱雯的高中生,杭二中学霸。
和那些只会读圣贤书的学霸不一样,她夹杂了更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从一开始的父母要我学,到为了更好的未来,到——为了探索和改变世界!
这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实在让人自惭形秽。
而且,人家还只是个高一的学生,就能有如此的觉悟,能通过平常的所知所觉去思考人生的方向。
而我们那时,主要还是为了一个好名次,考上一个好学校而已。
我们关于人生的思考,更多还是进入象牙塔甚至是步入社会之后。
当然,就像那道“基于作者意愿,还是基于读者意愿,来书写人生的作品”的高考题一样——
希望她在之后的道路上,不要过于参考“读者”意愿,而去调整甚至遗忘年少时的那个“作者”意愿。
要不然,最初的“人生作品”会成为那个说“这不是帽子,这是蛇”之后却在楼顶打扫卫生的“小王子”。
其实,很多人不都成了“现实中的小王子”么?
志愿后的思考
包括在中学就探索人生方向的朱雯,包括对足球爱之恨之的曾侃,包括可能引领未来商业航天的楚龙飞,包括感受民族音乐的张正,等等等等。
我们透过他们的表述,可以了解关于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其实也是对自己生活潜意识的一种刺激。
当然,前提是去思考。
而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所付出和所得到,特别是链接到与你同频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感悟所得,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刺激。
不管你记了多少笔记,不管当下的笔记能最后产生多少推动力。而通过视听了解他人生命的可能性,以及通过活动链接更多的同行者,让自己保持和增加前行的动力,是比传递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
这可能也是活动的初心。
但是,如果一味的去追随,去模仿,去对比,可能就会产生焦虑。
如果不正确处理焦虑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造成自我迷失。
这也是我前期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所幸,在一堆思考之后,得到解脱。
思考后的思路成了此篇→《焦虑感的破解之道 | 高考题背后关于人生目标和生活真谛的思考》
如果觉得逻辑太复杂,可以戳→《用一张思维导图剥开焦虑感的产生逻辑》
写在最后
这是关于“少数人”的故事,你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必须让自己成为“少数人”,而不是随波逐流的人,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钻石的稀有,并不是因为化学成分,
而是因为形成的过程和开采的难度。
少数的坚持,并不是因为孤立无援,
而是因为经历的挑战和选择的道路。
——献给还在路上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