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来,我总认为有泉的地方,会有更多的灵动与鲜活,会有更多的神气与故事。宝鸡周公庙里便有一口神秘的泉。
该庙是为了纪念周初重臣周公旦,他晚年归隐于卷阿,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周公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史载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
在周公庙内,便有一口润德泉。
周公庙内的润德泉,泉水水质洁净,温度适宜,常年在16·7±0·1度。《岐山县志》载:“唐大中元年,凤翔节度使崔珙因泉出为瑞,上其事,宣宗赐名润德。”意为润德于民。又载:“相传源于豳洲,十数年辙来去,来此则彼涸,去彼则此涸。”相传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泉涌时,“为汛为滥,喷珠溅玉,湛然澈底。”“水则澄莹如镜,味甘如醴。”明天启年间钦差立“周公圣水”石碑于泉旁。据传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难于西安曾派专人搬运“周公圣水”供其享用,历代人们称此泉为“灵泉”、“治泉”或“神水”。
灵泉灵泉与灵水,其灵验的根本是水里面含有相当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从而能够通过饮水提升身体的素质,增强体魄。周公庙地处岐山南麓,洪积扇原区后缘,地垮两个地貌单元(处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弧东翼和陇西旋卷松造体系的复合部,地下岩层呈“V”型谷基岩),裂隙发育,泉流众多,为深层裂隙水。补给水源丰富,承压性强,可高于地面形成自流。
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扶风知县杨瞻《揭周公庙碑记》载:“台西一柏,父老谓黄巢之乱,屯兵于庙,斩此以誓军令,斧痕犹在,半身已枯,而枝叶复荣。”有诗赞树曰:“生机不死总由天,一脉根蟠润德泉。古柏已枯还复茂,独留瑞物万斯年。”
润德泉有着精灵气,可以让树枯而复生。黄巢起义在此以斧砍古柏宣誓,人已去,斧痕尚在,承载斧痕的古柏尚在。古柏的生死天命,却是因根系深扎在那润德泉处,方才有了生机,枯过了,却有长的茂盛浓郁。
站在树前,便已经让你沉浸在历史的沧桑之中,一种浓浓的历史氛围,让你感觉出自己的渺小。人生短短几十年,古柏千年还复茂盛来,穷尽思想,也不能感受出它的经历,它的胸怀。
在历史长河面前,将相王侯也只能成为那滚滚长河中的浪花一朵,瞬间便消弭在水流中,看不到一丝的身影与迹象。
距离润德泉不远处的后山崖窑洞内,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玄武像。高一米,通体洁白,面部丰满,披发无冠,赤足戎装,足踏龟蛇,仗剑而坐。“雕镂古隽”,刀法熟练,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传为唐代之物。《岐山县志》载:“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闪显而出。”当地居民有用手抚摸玉石爷,可治百病的传说,所以,古往今来,游客云集,都以摸玉像为快。
“摸摸头,摸摸手,一切都会有“,看着被摸的光亮的玉石爷,我也摸了摸他,我不是祈求得到什么,而是与他通过触摸,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流动,感受沧海桑田后的那份静雅,我更是想通过与他的握手,期望他带给我一份远久的传说。我摸得认真,摸得仔细,更是摸得用心。
天然玉石与清澈泉水相互映照,心中顿生此地的不凡,更是多生神秘的思绪。总在想,千百年间,有多少先贤圣人来过此地,又有多少人共饮此泉水,这些流淌的泉水里,是否还沾染着他们留下的气息,似乎在痴情的观望着中华大地,是否在期盼着和谐稳定。
慢慢的行走,淡淡的感受,轻轻的享受,一份厚重,浓郁的历史,一个慢慢纯净自然的灵魂,在纠结,在撕裂,直至慢慢的和谐,温暖与熔融。
我敬重与深爱着周公庙的那口润德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