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以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想要有效管理自己,那么必须得有独立意志。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想要管理自己的生活,那么首先他得是以个意志独立的人,否则,做什么事情都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他是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的。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在《要事第一》那本书中展开讲过)。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把事情按照重要与否分类,而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我们的计划之中,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终归是在未完成事情的汪洋大海中挣扎。相反,如果我们能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那么生活将变得完全不一样。实际上,知道了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自我管理的实质就变成了自律和条理,变成了对计划的实施。当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所有的困难,而上一篇讲的习惯二正好是帮助我们解决人生方向的。
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上面,那就不能总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打扰。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莫名的电话打断思绪,当我们接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只不过是推销保险的。为了弹出一首漂亮的曲子,你正在努力地进行指法练习,这个时候,有朋友约你去赴宴,你会怎么做?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所以,我们需要拥有说“不”的勇气!只有发乎至诚的信念与目标,才能够产生坚定说“不”的勇气。如果练好那首曲子真的是我们的目标甚至是信念,那么我们就会拒绝去参见这次聚会。
我们要把重要但是看起来并不紧急的事情放在生活中的首要位置,那么,理想和目标就会和谐一致,个人的生活也会更加平衡,而不是因为工作把家人冷落在一旁。只要能够围绕原则这个中心制定自己要完成事情的,实际上是不需要什么日程规划的。因为人永远比事情重要。我们需要灵活变通地对待每天发生的事情,随时调整自己的任务,而不是把所有的规划全部定死。这有具体的方法:先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后对应角色选择相应的目标,接着安排进度,如果有必要,每日都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那我自身举例子,作为儿子,关心爸妈是我一定要做的事情,计划在周六给家里打电话问候二老的身体状况和心情好坏,不过本周六因为参加朋友的聚会,我把跟家里通电话调整到周天。
知道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接下来就是去践行了。不过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并不好。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在生完孩子之后,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实际上,这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个孩子在刚刚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的关注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母亲。然而,因为大量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母亲的事业一定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焦虑。这就是母亲受到了社会评价机制的影响(通常来讲是财富和地位),实际上,如果刚刚当上母亲,在家庭环境的评价机制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孩子。
“要事第一”这一原则会让我们知道自己确实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良知和价值观就会保持一致,使命或者目标的确定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再根据自己扮演的每个角色去做好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如果还能有什么可以提高自己的效能,那就是授权。事必躬亲往往是效率低下的原因。一个工程师当然可以自己画图,但是,他更应该花费精力的地方难道不是在设计上面吗?我们有一个事必躬亲的例子——诸葛亮。实际上,导致蜀汉后来人才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这不仅让自己异常疲惫,也让整个蜀汉的官僚机构运转得并不十分高效。此外,他的行为从客观上促使了后主刘禅越来越昏庸(从来不需要亲政的君主能有多大的治国智慧)。即使是授权,也要做责任型授权,而不是指令型授权。责任型授权只要明确目标,设定好截止日期,剩下的事情交给授权的人全权负责就好了,最多在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而指令型授权实际上跟没有授权一样,被授权的人像计算机一样,只能跟着你的指令一条一条地“无脑”执行命令,效能还是没有提高。
要事第一为我们最终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论。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让我们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创造者;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第一次创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方向;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对我们生活进行第二次创造,在实践中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支撑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完整了,后面将是在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