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想起往事的时候,有时即使是感到艰苦不已,悲痛万分,也依然会在心中感到温存。每当在脑中回想起那月夜下的自我独白,想起那烈日下的孤独背影,想起那书桌上的蓝色桌布,田野里的金色花朵,想起弹珠与弹珠碰撞时清脆的声响,想起金龟子甲背上五彩的外衣,心中总觉得过往的世界并没有消失,它是如此真实地躺在我生命的安乐椅上,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在这个繁花依旧,落英缤纷的日子里,我都对此表示鸣谢。
我不愿在某一天的时候,当我回首往事之时,繁花落尽已不知根基,落英腐朽乃不知藤茎,于是鲁迅先生言之“朝花夕拾”,而我,仅愿回首时,心底仍有那繁花,那落叶!
(一)何时开始,你了解了“死亡”?
因年岁不够,提早一年上了幼儿园的我,也能勉强跟上学习节奏,并且顺利上了小学,在之后的学习中反而比同龄人愈加适应,我经常对此感到得意自豪,心中自诩为天才,只是这些自诩近些年被现实的挫折一一碾碎,方知世界很大,而我很小。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纪的时候,我便第一次了解到了“死亡”的概念,或者说亲身经历这次概念,并且这次经历令我记忆深刻。
事情发生在九月份刚开学的时候,那时的我大概七八岁左右,我不知晓其他同年龄段的小孩当时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于我而言:我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死”是什么意思,但却并不知道“死”究竟意味着什么。开学没多久,外公便去世了。父母并不会向我解释什么是去世了,他们只是告诉我要去学校请几天假,然后这几天帮忙带早餐回来。我当然知道外公“死”了的事实,但是我却并没有感到伤心(我很尊敬我的外公,当时不伤心纯粹是当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纯真心理),相反,我竟然会因为不用上课而感到一丝轻松和愉悦。
那天早上,我去家附近的一个简易的农贸市场买早餐回来,当时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流行带几块钱便出去吃一粉烫皮,亦或是买几个包子,当时物价还没有这么高,所以三块钱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我简单的买了几份烫皮和包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巧遇几个同学,问我为何还不去上学,我于是赶忙作出低沉伤心的样子,低下头,眼中充满悲情地告诉他:我外公去世了!说完我便匆匆离开了。几年以后,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觉自己当时在极力饰演一个孝子,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书本中残留的孝道教育影响着我,却并没有令我明白什么是“死亡”。
这几天家长都忙着准备丧事,没有多余心思理我,家里的早餐暂时由我带回来。有一天,家族中的大人们早就筹备好了似的,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亲戚纷纷回来了,齐聚在外公那不大不小的一间老房内。外公住的房子还是老式的土培房,外墙是厚重的黄泥土,屋顶是清脆的瓦片,有时下雨难免还会漏雨。屋子内部的构造和现在也大不相同,首先是门槛,老式房子总是将门槛做的很高很高,以至于小孩子需要被大人抱着才能过去,我猜测这可能象征着某种财富地位吧!否则这种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该不会有人做吧。大门是用极其厚重的木材所制,门上嵌有狮头,狮头上是一个古老的圆环,老宅风味十足。大厅较为宽敞,放着几张长凳,一张老式圆木桌,由一张木质的阶梯通往二楼,二楼一般储存着过年过节时的各种干粮,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楼还存放着一口棺材。大概是老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想着为自己准备后事吧,所以便在自己年老之时为自己备好棺材,不给后辈留下负担。只是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僵尸片流行的时候,白漆般的脸庞,恐怖的獠牙,僵直的身体……这些儿形象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阴影,以至于外公家中的那口棺材,令我感受到了十足的阴森气息,使我总是担心里面藏匿着的僵尸会出来。
亲戚们都纷纷来到大厅里,此时大厅四周空空如也,只剩一口棺材静静地躺在大厅中央,平日里的亲戚朋友们失去了往日的生活神采,纷纷哭丧着起来,有的流出来眼泪,有的感觉便像是在喊叫。他们依着一种家族的辈分排列着,从左往右依次排开,纷纷跪倒在棺木面前,我也被爸妈要求套上一身白色的衣服,跪倒在队伍的最右边。我内心惶惑不已,也因为恐怖片的缘故感到害怕,爸妈没空理我,他们都在忙着事情。丧事还在继续,我只记得后面几个大汉订棺,然后抬着棺木一路走远了。那一次,我生病了好几天,可能是因为吓到了,一点感冒老是好不了。
几年后,爷爷奶奶因故去世,葬礼在田野中举行,依旧是熟悉的清一色白色丧服,大家依次排开,开始了法事,唢呐凄苦地哀嚎着,这时有人说这是见奶奶的最后一面了,妈妈对我说:“你要是怕的话就别过去了!”我很想瞧瞧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很想看看死人究竟是何种模样,但是终究没有过去,于是我对于死人的这份恐惧便一直保留了下来。
我想人类中的“死亡”有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一种是精神灵魂意义上的死亡。我不吝讲出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想说我无情无义连爷爷外公的去世都不感到伤心,只是因为妈妈30多岁以后才生养的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极少带我,我对于他们的音容笑貌并不感到熟悉,所以感情也并不深厚,所以他们去世的时候,一方面也因为我年龄还小,另一方面也因为接触较少,所以我哭不出来,也伤心不了。相比葬礼上那些过分的哭天喊地的哀嚎,我更觉得此时平淡的感伤也许是一种更为淳朴的送别。世界上每天都会有人因为各种缘由死去,有的被你我知晓,有的只能埋没人间,那些默默死去的人,或者是与你没有多少情感寄托的人,他们只是简简单单的离去了,生物学意义的脑死亡代表着最后的死亡判定,呼吸完最后一口气息,从此停止了生命的律动,比起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程,我们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死不足道,与蝼蚁无异。一旦有了情感的联系,每个人便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了生理意义上的死亡,音容笑貌犹存,你可以活在一个爱人的无限追思之中,活在后辈的崇高纪念之中,你可以选择书籍留下自己的精神遗产,书写自己的“在此一游”;可以通过影视留下自己的曼妙身姿,告示自己的“曾经活过”,最为核心的并不是记录下一切的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能够打动这个世界,打动身边的人,当有一天自己也面临这种落叶归根的境况之时,不是有人简单地假意嗷嚎几句,而是友人会为你奉上挽联,亲人会为你悲伤恸哭。你的真诚打动了世界,世界也终会存留你的灵魂。
从前我不理解何为“死亡”,现在只能留作追忆,死者已矣,生者自该真诚以待,珍重那个打动你生命的人,也用我们的生命,珍重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