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近来却突然发现自己还不够格。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应当是匡衡那样凿壁偷光。尽管生活困苦还是舍不得将视线从书中移开的人。爱书之人纵然做不到每分每秒都在看书,也会时时刻刻想着看书。
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的的读书方式是在是种讽刺,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手机上也甚是汗颜。有时候是有些故步自封了些,因而不免有些坐井观天的意味?腹中虽有诗书也只局限于《红楼梦》、《水浒传》这样耳熟能详的名著,数量虽然不少但也是浅尝辄止,大多数都未尝往深处探寻更加深奥的内容。等谈起这些书来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及感悟,这就是失去了本心罢。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买了一套小学生课外名著,里面一共有十二本图书,小时候对于书费热爱就来源于这套图书。里面有一些童话故事书,幼时年少总是混着看,所以至今仍然分不清故事究竟是《格林童话》或是《安徒生童话》。那时候尚且不知道科学是为何物,看见《科学知识故事》只觉得高大上,什么宇宙飞船还有虚幻的药丸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五年级的时候在家中发现一本残缺的《水浒传》,那时候并不知道书名是怎么读,只知那字和许长的很像,罢了就叫“水许传”吧。里面的内容其实是读不懂的,但是看腻了那种王子公主的故事,英雄好汉的故事便精彩至极。只是可惜了那本书是个残缺的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里面有一个很喜欢的人叫黑旋风——李逵,还有一个跑的很快的人叫戴宗的被人称为神行太保……
那时候对看书没有什么执念,若是有初中看书的劲头想来看到一半没有了一定会费尽心思的去找来。
《红楼梦》是初中时候最喜欢的名著了,读了大概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很多人都喜欢金玉良缘而我却喜欢宝黛之恋。一直都喜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却总有人觉得黛玉有些尖酸刻薄没有宝钗深明大义讨人喜欢,我却不以为然。本来对宝钗不喜不厌,但是在看到她碰见丫头的私情时将过错推到黛玉身上那种想法就悄悄变质了,黛玉寄居在亲戚家中没有父母庇佑自然是有些渴望注意的,但是她再尖酸刻薄也不会敢做不敢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或许是入戏太深,每每读来都十分愤慨。

初中时初次接触到鲁迅、巴金这样的大家,散文小说之类的文章也读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太容易理解,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尚且可以理解外其它大多都读不明白。耐着性子读完了《药》和《孔乙己》,对血染的馒头和孔乙己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印象十分深刻。那时候老师推荐的书籍大多是与课外延伸有关的,但也有些与课文没有丝毫关系的书籍,而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像《红与黑》、《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活着》等等……这些名著大多都晦涩难懂,却是我最感兴趣的书籍,与散文不同的是这些不容易理解的书都可以当做故事来读。
如今距初中毕业已经有四年多了,但是每每想起初中生涯脑中最先浮现的依旧是那时的语文老师自己教室后面的小书柜。那三年里书柜中的书籍都是班里学生的珍藏,从杨红樱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淘气包马小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冰心的《寄小读者》甚至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应有尽有,想来真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在初中吧,爱写日记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候养成的。
有一段时间爸爸最喜欢的读《毛泽东诗词》竟不觉间受到了影响,每日总爱翻上两三页,再瞧瞧插图上龙飞凤舞的毛笔字,久而久之,竟也背会了许多。
高中时候读的名著并不多,读的大多数都是鸡汤类的励志性书籍,少数的名著还是那个肤白貌美的前桌影响。初中的时候总听老师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当时只是以为是一个关于宗教的图书,竟不知里面也有关于爱情的悲欢离合。《红与黑》和《巴黎圣母院》是初中时候阅读过的,但是对于前者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对后者里的卡西莫多而深表同情。那个时候总觉得《白鹿原》的内容有些粗俗,因而读了不足三分之一便弃书不看了。那个时候选择读书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名字好看的好听的唯美的才会选择去看,其他的也许就没了兴趣。
在那段最压抑的时间爱上了鸡汤文,那里有我能感受到的所有温暖。曾经也想过放弃,也曾一个人在黑夜里流泪,甚至想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还好我挺过去并且看到了第二天的太阳,依旧笑着面对世人。苑子文苑子豪是我心中的太阳,他们的书给了我温暖以及坚持的力量。《愿我的世界总有你的二分之一》、《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穿越人海拥抱你》等都是那时的光亮,朴实的语言真实的经历,我深刻的意识到原来不止我在经历苦难的高三。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能带给我们好处,经历过过困难才能跋山涉水勇往直前。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是有道理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会惊羡你的才华,而你的才华只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收获。
所以学会读书吧,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怕养成一个每周只读两次的习惯。当然也别三心二意,做出一定的时间把心沉进去,边读边想边感悟人生,也别有一番趣味。
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言谈举止间都能看出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