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于悦读
爱是人生的本性,就像太要放射光芒,它是人类灵魂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没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
你是否经常会在心中问自己:我是谁?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对于处在迷茫时期的我们,没有什么比亲近之人的关爱更能抚慰心灵,带来安全感了。
然而,当周围充满了冷漠,我们又该从何处寻求爱、寻求温暖呢?
01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一种能力,即学会爱,并在爱中成长。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本书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是温特森继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另一部小说,本书用文字和故事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写作之路,以及追寻爱和寻找生母的心路历程。
珍妮特·温特森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六周时被一对坚信宗教的夫妇收养。温特森太太是一个狂热的禁欲宗教徒,整夜清醒、终日抑郁。温特森在教会中长大,作为被领养的孩子,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甚至是非常压抑的。
温特森第一次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是在15岁,却在养母和教会的双方镇压下,所爱之人不得不选择放弃她。温特森深受打击,不禁想:难道爱就是可有可无,所以她才会那样轻易地被放弃吗?
情感上的反复分离,使温特森痛苦不已,经历了一段精神错乱期。是阅读和写作帮她走出阴霾,再度鼓起勇气开始新感情,也给予了她面对过去,与情感创伤和解的机会。
温特森被誉为“天赋与灵气”并存的作家,是这个时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因为她不会装腔作势,言语够大胆、够犀利。
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句,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女性主义的个案实践,其中透视出思想的光芒,也帮助众多女性唤醒自我意识。
02
人生早期阶段的空白、缺失、不幸,不必成为笼罩我们一生的魔咒。
温特森善碎片化描写,有她独特的时间感觉,尽管如此,《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本书也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
本书记叙了温特森从孩子到少女,再到现在的成长过程;介绍了她从读书、上学到工作,再到写作的人生轨迹;同时剖析了自己从亲情到爱情的追寻过程。
被领养是温特森无法改变的事实,养父母也是她无法选择的。面对温特森太太的冷漠、怪异,作为孩子,她无力反抗,但她却在内心建立了另一个自我。那是别人无法接触、窥探到的。
领养就是身在门外,会令人找不到归属的感觉。
有个女孩生下来就被养父母抱走了,没有见过亲生父母一面。无意中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生活中就没有了快乐,心里的痛苦无人能说,非常纠结自己的身世。
成长的过程中,女孩不仅非常自卑,还要处处注意养父母的眼光。贫苦的家中,还有一个小弟弟需要供养,然而在乡下只能靠几亩农田,才勉强解决温饱,因此女孩上完高中就因没钱交学费、辍学了。
被领养的孩子,总会异常敏感?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使自己遭到亲生父母地狠心抛弃?如果我是亲生的,养父母会不会对自己不一样呢?
03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爱的滋养,爱的鼓励和爱的支撑,来对抗生活中的逆境。
书中指出“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么寻找爱,也要爱自己。”
虽然温特森的童年没有快乐与幸福。但她仍然持有快乐向上的信念,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是多么汹涌。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河流。
回顾温特森的成长经历,虽然温特森太太对她冷漠,毫无关爱,阻止她与朋友相处,不允许她读除圣经以外的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养母造就了后来的温特森。
奈丽阿姨给温特森上了“爱的第一课”,她是个虔诚的教徒,终生未嫁、贫困潦倒。但她会做好食物叫邻居的孩子们来吃,然后教他们唱歌,给他们讲圣经的故事。
拉特洛太太是另一个教会温特森爱的人,在她无家可归时收留,并给予她无限帮助与支持。经过拉特洛太太的指导,温特森得以参加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在温特森历经周折找到生母后,她突然明白自己并不是需要生母的角色。而是,她可以确认在这个世界上终于认出了自己。
关于温特森的其他感情经历,也是另一大看点,感兴趣的文友们可以细读本书,这里就不剧透了。
本书作为温特森的成长之作,也是一本心灵的治愈书籍,如果你正在经历亲情或爱情的困惑,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愿它能带给你一些温暖、一些力量。
网友评论
在你淡淡的文字,缓缓的诉说下,我静静的吃完了,今天的早餐。
感觉就像,你坐在我的对面看书,而我就在你的对面,分享着你的沉淀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