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机关办事,遇到俩同事,闲聊了会,扯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为自己的孩子比她们的大那么三四岁,她们便问我,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在课外学那么多内容?究竟学些什么合适?
这些困扰,应该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孩子的精力充沛,家长的时间自由,能多学,尽量多学。
套用一句话:你读过的书,就像你吃过的饭,变成了你的血液,你的骨骼。孩子课外学过的那些知识,同样会长成支撑他强壮身体的骨骼和血液。
课外学习,多多益善,但也得回避一些误区。
别被快乐教育蒙蔽了眼
快乐教育是国内非常流行的一种提法,仿佛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一剂良方,让无数的老师和家长看到了希望,不由得欢呼雀跃。有些人以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为理由放弃了课外培训,也有些人认为快乐教育能让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说实话,我并不看好所谓的快乐教育。
首先,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怎么可以在轻松快乐的玩耍中获得好的成绩,成人尚且都知道,学好一个专业,需要经历上万小时的刻意训练。其次,大家都知道,国内外精英阶层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并非都在吃喝玩乐,恰恰相反,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时间抓得更紧,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的课外学习,是他们走进名校的必经之路。
别被兴趣培训带弯了路
一说到课外学习,家长们立即就会想到兴趣培训,有些家长甚至直接把课外学习叫成“兴趣班”,言下之意就是要在课外让孩子挑几门喜欢的课程跟老师学学。别说小孩了,我们有些家长在选择课外学习内容的时候也会人云亦云,看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跟风去学什么,少了一点长远规划。如果单纯让孩子去选择,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在选择学什么这个问题上,家长还是应该有个长远的目标,为孩子做好这个主,少跟风,少走弯路。
在我推荐她们的小孩空余时间听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其中有个同事立马说:唉,我们家的就喜欢听幼稚的儿童故事,肯定不愿意听这个。而现实却是,你根本就没有给他听过这个,你怎么就知道他肯定不喜欢呢?适当的引导,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别被功利教育挡住了道
课外学习,听到家长反馈最多的就是:学了这个有什么用?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很多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抱着过于功利的态度,就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也很难有个好的结果。
我们家小朋友喜欢用手机听故事,刚开始是听儿童故事,后来发现我在听历史,她觉得很有趣,也自己下载了一些听了起来。除了学习、睡觉,只要有空闲时间,手机就开着,哪怕出去吃个饭,也要拿着手机。几年下来唐宋元明清,各朝历史,还真听了不少。一部《明朝那些事儿》,甚至反反复复听了一年多。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听了这么久,会有多大收获。可就在上个学期,老师在课堂上讲,同是唐朝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风格,这与他们所处的时期有关。他们到底各自处在什么时期,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在听了蒙曼讲的《武则天》等历史知识后就明白了,李白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诗人,而杜甫则是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安史之乱是唐朝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之前是大唐盛世,之后则逐渐走向了衰落。我又顺便跟她讲讲,人在和平盛世,就会追求精神享受,比如我们现在喜欢养花养鱼,就是这个道理。而一个人若处在乱世,连基本的生存都很难得到保证,肯定没法再去追求浪漫了。就这样,她算是基本弄清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了,也明白李白为啥写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歌;而杜甫却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了。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如果说成人,“8小时内决定你的生存,8小时外决定你的生活”的话,对于孩子,学校学习决定了你的成绩,课外学习,则决定了你的素质。
有精力,还是尽量多学习吧!用一个勤奋的童年,换取一辈子的昂首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