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监督五均、六筦(柏杨注:五均,是物资调节官;六筦,是六种政府专营专卖:酒、盐、铁、铸钱、林产、渔业。筦,音guan),每个郡有数人,都由富商担任。这些官员,乘坐政府驿车,来往全国,与郡县官员狼狈为奸,大做假账,府库账目和实际都对不上,百姓更加穷苦。这一年,王莽又下诏,重申六筦,每一筦都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犯者最高可以达到死罪,奸民滑吏更加抱成一团,百姓各不安生。王莽又下诏,上公(四辅)以下,凡是家里有奴婢的,每个奴婢纳税三千六百。天下更加愁苦。纳言冯常建议撤销六筦,王莽大怒,将冯常免官。
法令越来越繁杂苛刻,人民“摇手触禁”,摇一下手都可能犯法!徭役既多又重,百姓都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又有旱灾、蝗灾,羁押在监狱里的罪犯,无人判决,没法结案。官吏们则用苛暴立威,随手就能找一条王莽下的禁令,侵刻小民,弄到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聚集在山林草泽。官吏不能征讨,就干脆向上隐瞒,如此愈演愈烈。
临淮人瓜田仪盘踞在会稽郡长州,琅玡人吕母聚党数千人,杀死海曲县令,入海中为盗,徒众越来越多,数以万计(吕母儿子在县衙做一个小吏,被县令冤杀。吕母散尽家财,聚集数百名贫穷少年,攻下海曲县,杀死县令,将他的人头祭奠在儿子墓前)。荆州发生饥荒,民众进入野泽,挖掘野草充饥,饥民相互侵夺。
新市人王匡、王凤,能为大家评理争讼,解决纠纷,于是被推举为渠帅,聚众数百人。于是诸亡命者,如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等,都前往投奔,一起攻打那些离城市较远的市集,盘踞在绿林山,数月之间,达到七八千人。又有南阳人张霸、江夏人杨牧等,与王匡同时举事,部众都达到万人。王莽派使者前往,颁发赦令,希望瓦解这些盗贼。使者回来汇报说:“盗贼即使瓦解,马上又会聚集起来,问他们缘故,都说:‘法禁烦苛,举一下手都犯法。努力耕作所得,还不够交税。闭门自守,什么也不干,又会因为邻居铸钱挟铜而被连坐,奸吏借此巧诈勒索。’人民穷苦,所以起而为盗贼。”王莽大怒,将使者免官。而如果使者顺着他高兴,说:“奸民狡黠,应该诛杀!”或者说:“时运使然,很快就会被消灭。”王莽就高兴,给他升官。
华杉说:
王匡、王凤登场,也就是秦末的陈胜、吴广出现了。而王匡、王凤被拥戴的原因,很有意思,是因为能为大家“平理争讼”。因为在王莽的天下,已经没地方讲理,甚至人被抓进监狱里去了,都没人来审理判决,永远不能结案,不能出狱。正常的政府服务,完全停摆,听人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于是,百姓就自己找讲理的地方了。
五年(公元18年)
1、
春,正月初一,北军军营南门失火。
2、
任命大司马司允(大司马属官)费兴为荆州牧,王莽见他,问他到任之后的方略。费兴说:“荆州、扬州之民,都依阻山泽,以打渔采集为业。之前国家实行六筦,无论山林鱼泽,都有捐税,妨碍民生,夺民之利,加上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所以为盗贼。我到任之后,准备发布文告,让盗贼还归田里,由政府借贷耕牛、种子,再减免宽限他们的赋税,希望他们安居乐业。”王莽怒,将费兴免官。
3、
天下官吏领不到俸禄,全靠贪赃枉法,郡尹、县宰家财都累积千金。王莽于是调查始建国二年匈奴入侵以来,诸军吏及边郡官吏大夫以上官员,贪赃枉法增产致富的,上交其家所有财产的五分之四以助边防军费。各公府官员驰传天下,调查贪官污吏,又鼓励军吏告发他的将领,奴婢告发她的主人,希望以此来禁绝奸恶,而结果奸恶更甚。
华杉说:
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找对问题,找到“真因”。王莽对给他讲真因的人,都免职。顺着他高兴说话的,就鼓励,那他就永远只能掩耳盗铃了。他的所谓“解决问题”的举措,只会制造新的,更大的问题。
要承担责任,就一定要“耐得烦”,人是情绪动物,都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想心烦,不愿意碰那些烦心事。而当你成为领导人,表现出不想心烦的时候,谁都不会来烦你,有什么灾什么难都不告诉你,你就只能等死了。秦二世就是这么死的,王莽也是这么死的。王莽空读那么多书,但他的读书,都是玩物丧志,不是格物穷理,而是慕古游戏。他要开创新朝,结果也不过是志大才疏。
4、
王莽的孙子、功崇公王宗,给自己画了一幅身穿天子衣冠的画像,又私刻三颗印信,事情被发觉,王宗自杀。王宗的姐姐王妨,嫁给卫将军王兴,行巫蛊诅咒婆婆,又杀死婢女灭口,事情败露,王兴、王妨都自杀。
5、
这一年,杨雄去世。
当初,成帝的时候,杨雄做郎官,给事黄门,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时期,又与董贤同一官职。王莽、董贤为三公,权倾人主,所举荐的人,没有一个不擢升的,而杨雄经历三朝,都没有升过官。等到王莽篡位,杨雄因为资格老,转为大夫。杨雄不追求势利,好古乐道,他的志向,是以文章成名于后世,于是写作《太玄》,总论天、地、人之道。杨雄见诸子百家,都各逞其智慧,但大抵都是诋毁圣人(孔子),以怪迂、析辩、诡辞,非议周公、孔子之教,扰乱时政,虽然都是小辩,但却足以破坏大道,迷惑众人,让他们沉溺于这些所谓道理,而不知道其中的错误。所以当时的人,有向杨雄请教的,杨雄就用合乎礼法的话来回答他,这些问对整理出来,就叫《法言》。杨雄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所以当时的人并不重视他,唯独刘歆和范逡对他非常尊敬,而桓谭更认为杨雄是卓异绝伦之人,锯鹿人侯芭,则拜杨雄为师。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杨雄去世,问桓谭:“您经常称赞杨雄的书,他的书能传之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传下去!不过你我都看不到那一天,人之常情,贱近而贵远,离得近的,就轻视,离得远了,就觉得尊贵了。现在的人,亲眼见过杨雄,觉得他官职不高,又貌不惊人,所以轻视他的书。当年老子写作《道德经》,贬低仁义,非议礼学,但是喜欢他的人,还觉得《道德经》超过五经,上至汉文帝、汉景帝,下至司马迁,都有这样的评价。如今杨子的书,文义至深,而议论无异于圣人,一定会超越诸子,传诸后世。”
华杉说:
人生到底有多长呢?活进历史,就与全人类同寿。人的寿命都差不多,但是你可以往前活,也可以往后活。
往前活,是读史,读史,则与古人同思考,共命运,毕竟我们本来就在一个命运里面,我们的今天,就是历史上一切人和事的结果的总和,又继续形成新的未来。人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与历史的连接,就不能认识世界,不能认识人类,不能认识自己。
往后活呢,是你能留下什么,能不能给人类留下遗产,若干年后,你还在影响人类,那你就与未来的人同思考,共命运了,因为未来的人,也本来就和我们在一个命运里,只是你能参与多少罢了。
每个人都想活出人生的巅峰,你的人生巅峰在多少岁呢?一个人的人生巅峰,应该在他死后。圣人的人生巅峰,在他死后千年,还每一天都在创造新的巅峰。杨雄用心于内,不求与外,因为他知道,桓谭也知道,杨雄的人生巅峰,就在《法言》,千年之后,他还在继续发言。
华杉版资治通鉴【341】人生到底有多长?2019-0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