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打开简书,突然收到一条评论,内容是这样的:18万多字啊,300多个喜欢,你是怎么做到的?
起初我还想总结下经验回复他,后来一想,这不对啊,怎么自己写了18万字,才收到可怜的300个喜欢?对比一下别人写的文章,仅一篇就能轻松超过300个喜欢。
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以前,我并不在乎自己写的文字别人是否喜欢,只是尝试将“自我”表达出来,并不会去关注文章所获得的喜欢数,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讲了那么多道理,写了那么多感悟,没有人听,更别说听懂,估计对别人也没有什么用,那么,我这样吭哧吭哧地写啊写,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上周,老师给我们几个同学讲解论文,之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知识付费这个研究方向,因为我一直认为这是个风口,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值得我全身心地投入。
老师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云贵川渝圈子有很大的名气,也是多家大型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顾问,其实,以前已找他聊过两次,每一次都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但每一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老师更是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地对我说:做知识付费,我或许可以,你却不可以,多想一想为什么?
为什么?
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是时常需要自问的问题。
从0到1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大部分人还刚开始,就掉进了沟里,死在了路上。
几年前,《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万维钢,将Routine这个词翻译成“套路”,我一直对“套路”这个词是鄙夷的。武术中的套路,感觉像是花架子;生活中的套路,有点圈套的味道;工作中的套路,是墨守成规的同义词,我们应该离套路越远越好,有多远躲多远。
可学习任何一门东西,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都离不开套路,相反,还应当去学习套路,掌握了套路,才能事半功倍。
套路,就是方法的集合体。
很多朋友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它指的是要精通一门技能,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如果按每天3个小时计算,大约需要十年,可为什么有很多人即使投入一万小时,在一门技能上,也并没有达到精通的程度,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开车一万小时,也不可能成为像韩寒那样的赛车手?
因为他们缺少刻意练习,他们只是驾车比较熟悉的“老司机”。
刻意练习首先要脱离舒适区,在学习区学习,在有压力状态下练习。一天舒舒服服地练习8个小时,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在打击中强劲地成长,才能磨练出高超的技艺。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彻底掌握它为止,真想成为高手,需要这样的“有效的失败”。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效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刻意练习,还不能求快,要慢下来。你要先把一个技能分解成很多小块,然后对每个小块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每一块做的对不对还必须要有一个即时明确的反馈。只有这样慢下来又有反馈的练习,才能快速增长你的功力,效率反而更高。
对于写文章来说,点赞、喜欢、评论和建议都是反馈,我以前并没有在乎它们,加上写的时候也很随意,基本都是急急忙忙地拼凑,只是将那个“自我”表达出来完事。
我开启的是完全自嗨模式,与“刻意练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怎么会有提高呢?
周一晚上和同学聊天,聊到了全球的经济形势和成都的产业定位。不要笑,我们MBA同学还真特别喜欢聊这方面的内容。大家深感在成都这片土地上,产生一个高科技独角兽,真的太难了。
去年,那只如日中天的准独角兽——果小美,在融资5亿之后,今年也不见了踪影。
前天去拜访一位师兄,师兄创业搞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是创业圈叱诧风云的人物。虽然还是那样的满身豪气,但明显眼神里多了几分焦虑。今年创业公司日子都不好过,由于出现亏损,公司只有裁员,如果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盈利,老板只是在为员工打工,师兄忧虑地说。
成都是西南的区域中心,完美的都江堰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远离了饥馑和灾荒,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沉淀出成都人独有精神气质。
正是这种先天条件和精神气质,孕育出了成都这样一座城市,也正是在“天府之国”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才涌现出像司马相如、李白、杜甫、流沙河等如此多的文化名人。
为什么美国高科技创业公司大多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硅谷,而不是在阴雨连绵的西雅图?后者还有微软这样的巨无霸。我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气质所决定的,成都以后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高科技独角兽,但是,文创才是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在。
如果我只做一件事,那一定是文创,再细分就是内容。
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你的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马太效应,有的人会更加有,没有的人会一无所有。互联网界更是将马太效应放到最大,第一名的占尽一切,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么消亡,要么被并购。
如果让当红影视明星去写书,哪怕是找人代笔,也会有不错的销量,甚至成为畅销书,因为他们自带流量,可如果让一流的作家,隐去自己的名字去写一部小说,情况会怎样呢?
J.K.罗琳是系列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当代最成功的作家。2013年,J.K.罗琳用不同的笔名写了两部小说,依次是《偶发空缺》和《布谷鸟的呼唤》,前一本卖得一般,并没有畅销,后一本还多次被出版社拒稿,卖得非常不好。
直到后来有人爆料它们是J.K.罗琳的作品,才顿时火爆起来。
巴拉巴西在他的新作《成功的公式》一书中,把当红名星写书畅销这一现象,定义为“欢迎度”,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出书畅销,归纳为“适应度”,像J.K.罗琳这样的作家的成功,显然是由于适应度,因为她的《哈利波特》之所以成为畅销书,是热心的读者们在最初的时候,自发一步步地顶上排行榜的。
“欢迎度”难,“适应度”更难,成功离不开欢迎度,但要长久地成功,还必段有适应度。
2013年曾读过一本《虚实之间》的书,客观地说内容还是真不错,现在豆瓣评分还有7.4,可有多少人会去读它?
关于成功,巴拉巴西总结出一个公式:未来的成功=过去的成功× 适应度,哪怕这个过去的成功是别人“白给的”成功,也同样管用。
我为什么不可以?
<全文完>
本文初稿于2018.12.1,2019.2.28修改。
人性之恶,纵使看过千万遍,也总要经历过才明白。
2019.2.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