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诚善者美文美德日更达人联盟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二)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18:45 被阅读38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二)

    之五十二



    扯扑鼾

    四川话中,“扯”字用得特别多,它既可当“扯筋”‘扯皮’之动词用,也可作“扯兮兮”之形容词用。“扯扑鼾”之“扯”当然是个动词了,理解之关键在于“扑鼾”,也有写作“噗汗”的。“扯扑鼾”其实就是普通话之“打呼噜”,睡觉时嘴巴鼻孔相互协作发出的鼾声。我年青时呼噜打得山响,现在偶尔为之,谦虚了不少。

    记得那时候,一次住旅馆,同室一个中年人,临睡前他不好意思地提醒我说:“你赶紧睡哈!我扯扑鼾的哟。”我说笑笑:“没关系,没关系!”第二天早晨起来,他笑呵呵报告道:“你那个扑鼾啰,才扯得个凶阵哦!”哈哈哈,应了“鼾声如雷”的古语吧。

    “噗”字貌似有理,有口好发音嘛,而“汗”字就经不起推敲了,没听说哪个打呼噜打出汗水来的吧。可我为什么写作“扑鼾”呢?

    “鼾”字就不说了,鼻子发出的呼噜声,形声字,准确,现成,好用,谁都懂。“扑”字用之于前,明显是修饰“鼾”,形容鼾声之节奏以及旋律的。我们都知道,鼾声虽强弱不等,各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可谓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很多时候让旁人听得着急、揪心。

    这“扑”字用在这儿,就像令旁人看得惊心动魄的“撘扑爬”(跌跟头)一样,把看不见的鼾声转换成了看得见、可触摸的动作形象,其川剧写意似的活泼夸张,哪里是老实巴交的“噗”字所能比拟的呢。


    夹舌子

    四川话的“夹舌子”,指的是普通话里期期艾艾的口吃者。《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巴。

    与源远流长的 “期期艾艾”比,“夹舌子”着眼当下,探求病源。为什么发语口吃,不利索?舌头被夹住了呗。你我都明白,舌头就像乐器之簧片,没有它的帮助,想顺畅地演奏就万万不能。所以说,“期期艾艾”叙述的是“知其然”,而“夹舌子”揭示的是“知其所以然”。俗则俗矣,俗得实在。

    在四川话中,“夹舌子”也被人称作“蹇巴郎”的。重庆地区有一首童谣,唱道:“夹舌子,蹇巴郎,打烂碗,怪婆娘。”这在四川渠县,变成了:“蹇巴郎,喝米汤,打烂碗,怪婆娘。”那么,蹇巴郎与夹舌子的口吃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蹇”字不常用,上寒,音旁,下足,形旁,多指行动迟缓,困苦,不顺利的意思。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云:“言难亦谓之蹇。”可见土不拉几的“蹇巴郎”,还有着非比寻常的贵族身世。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攀龙附凤有一点牵强,会不会“蹇”是“剪”之误呢。

    ——夹舌子,舌头还只是被夹着,剪巴郎,干脆是被剪除了舌头,从此,既不用为说话不顺当担心了,更不会为说错话担心了,尽管道路以目得了。据说秦汉时代就有“截舌”(或称“断舌”)的刑罚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yh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