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看书,不管是高中时偷偷藏在桌脚下的杂志,还是大学里偶尔会看看的书籍。总是感觉在快速阅读的时代,电子产物根本读不出我想要的感觉。尝试用手机去看《一地鸡毛》发现刘氏的抑扬与顿挫,完全没了感觉。试着用手机去看《张居正》发现喜欢的熊式表达,完全没了感觉 。不知道是太挑剔还是太傲娇。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初中或者高中,我们完全舍不得放下的一本《意林》或者《看天下》在进入大学后,完全没了耐心去读。于我而言,高中时代三天就看完的《哈利波特》远比已经读了十天的《围城》要厚的多得多。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但是每次都很难做到。不知道仅仅是我个人品格的问题,还是什么原因。再来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发现简书这个APP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我也可以写日记去说一下我想说的 。
没事干的时候喜欢瞎琢磨。但是,我曾经也写过这样的话,如果把所有用来抒发情感的时间用来读书,或许,你就没有那么多的话要去说。往往喜欢陷入这种自相矛盾的思考,或许这些问题可以在书籍里和作者达成共鸣,然后用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以前有一个很抗拒的想法,就是别人的书籍里大都是别人的故事,或者是别人的阅历,为什么要去看?但是,又渐渐想到,书,其实只是表达的一个渠道,我们可以从这里读到自己,一种很强的带入感。想想,真是有点幼稚的可笑。
无论如何,还是多看点书吧。绝对比自己瞎想会有效果,写给自己 。也希望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只会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停留在想想的阶段。
不管怎样,现在只愿淡淡如文字,不喜不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