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坛经》首篇题目为“行由第一”。
“行由”字面意思理解为行动的理由或者原由。第一篇主要是六祖慧能讲述自己的身世,并且讲述自己觅法的经过。
“行由第一” 心得体会
“行由第一”的表面看是讲慧能成为六祖的故事,但这只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却是通过慧能的故事诠释禅宗的教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开篇的场景作为隐喻。
六祖受韶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长)和其同僚邀请,为信众说法。文中用了了数语却描写了六祖说法的场面:
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千余人的法事,放在今天也是盛况空前。这个场面包含多层寓意:
具体有以下几点:禅宗信众众多,跨越三教九流;禅宗法门传播深远,从法兴寺到宝林寺;同时预示了六祖地位崇高和空前的影响力。这一切又都指向一点,那就是禅宗在彼时彼地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什么是“直了成佛”?
这一点主要通过慧能和神秀的对比来进行诠释。
六祖慧能想到就去行动,比如说他偶然听人念《金刚经》获得开悟,开悟之后马上就行动,去黄梅找五祖。
比如说,他在得知神秀墙上写的偈子之后,马上就想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也要写一个偈子。他不会写,就让旁边的人给他代写。旁边的人嘲讽他,他就反唇相讥,最后这个人只得为其代笔。在这两件事当中,我们发现,慧能就是一个想到就去做,心下没有犹豫,不犯思量心口如一的人具有言行一致的品性。而这样的品性最接近于禅宗的顿悟法门。而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印证了慧能反复强调的四个字—-直了成佛。
《坛经》进一步通过五祖弘忍对禅宗的理解,强调“直了成佛”的重要性。用五祖的话说,就是“思量既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也就是说,见性的人一定是直了成佛,不犹豫,不纠结,不着相。
恰恰在这一点上,神秀和慧能正好相反。用五祖评价神秀悟道的境界是他“只到门外,未到门内。”
如何表明神秀不是“直了”之人。一个通过语言,一个通过行动。
神秀的偈子:身世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里边暴露了神秀处处进行分别,还没有彻悟,也就是没能领悟禅宗的不二法门。这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神秀没有开悟的状态。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行为来表达他没有开悟。比如在五祖寻找接班人时,他让众人写一个偈子,直言,如果能证明自己了解禅门深意,就会把衣钵传位给此人。
神秀听后内心非常渴望,但他却没有立马就去拜见五祖,说出他的偈子。而是前思后想,辗转反侧,这个行为又和“直了”二字相背了!
文中用十二个字儿来描写神秀的犹豫和纠结。第一种状态说“神秀思维”意思是神秀想。第二种状态叫“秀乃思维”意思是神秀又想到。第三种状态是“秀复思维”也就是神秀再次犹豫不决。这样的行为直接体现了他不是一个直了之人,不是一个彻悟之人。
为了加强神秀的这个特点。《坛经》紧接着又写,五祖在看到神秀的偈子之后告诉他,你“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并且又给神秀机会,让他再做一个偈子。
结果,神秀却“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最终没能做出偈子。
除此,文中还通过故事多次强调慧能是直了成佛彻悟之人。
其中两个发生在慧能和弘忍之间。
一个是他第一次见到五祖时说的那句话,叫“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慧能说,他的自心中经常生起智慧,思考问题从不远离自性。这已经是种下福德之田了。
第二件事是五祖为慧能说《金刚经》,当五祖念道“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悟到了什么呢?再次悟到了自性的重要性,他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他说“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正因此,五祖果断把衣钵传给慧能,尊为禅门六祖。
还有两件事情发生在曹溪法兴寺。
说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因他出言不凡,惊动了印宗法师。印宗很快得知五祖传位给了慧能,便问慧能,五祖有什么具体指导传授的修行方法?这是首篇“行由第一”的第三个关键点。
第三点、不二法门。
当印宗想知道五祖给六祖传授了什么独门秘笈时,六祖慧能却回答说,没有具体的传授知识或者方法,只说要明心见性。没有讨论如何坐禅入定,也没有讨论获得解脱的方法。
印宗很是吃惊,问,为什么连禅定和解脱的方法都没有教授呢?
慧能说,一旦教授就是二法就是分别,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直了之人却看到二者没有区别和分别,无二之性即是佛法,也就是不起分别心,就是佛性。
印宗和慧能的讨论中,一方面重申了什么是“直了成佛”,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不二法门”这一禅宗法门。可以说微言大义,故事很小却含意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