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简友广场
在国家图书馆邂逅郑板桥

在国家图书馆邂逅郑板桥

作者: 博物馆学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12-02 20:14 被阅读0次

            国家图书馆里只有书吗?

            不,这里还有展,而且都是不比国家博物馆水平低的展。

            我周末就在国图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看到了“自然的吟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花鸟画精品展”。展览不按展品年代顺序排列,而是按荷、梅、竹、凤凰、蝴蝶等动植物符号的内涵意义布置。共分“新桐初引:花鸟画中的审美移情”“画中听香:花鸟画中的形神关系”和“浪漫花语:花鸟画的吉祥寓意”三个单元。展出明代陈淳、文徵明,清代朱耷、郑板桥、金农以及吴昌硕、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精品60余幅,一级文物就达到了15件,可见级别之高。

            今天,我带大家一起看看郑板桥这幅《七月新篁图》。

            郑板桥以他特有的“六分半书”为画作的款识是:竹叶阴浓盛夏时,画工聊写两三枝。无端七月新篁迸,不怕秋风发迹迟。板桥居士郑燮。

            我先把展签上关于这幅画的介绍录出来:《墨竹图》是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寥寥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画家笔下的每一竿竹、每一片叶,笔笔得势、片片入神,生机盎然。郑板桥画竹如写草书,多为写意之作,浓淡枯荣,点染挥毫,都极富变化,无不精妙。画面清劲秀美,超尘脱俗,极富动感和生命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爱竹,他还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是由于身居竹中,他才会如宋代的文同一般,胸有成竹,“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落在纸上的其实就是脑海中的画面的外化,情感意趣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与画是分开的,郑板桥把竹诗和竹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竹从画面的左下角长起,诗从画面的右上角题写,诗从画中取意,画为诗意作解,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少了哪一部分画面都不再完美。

            画面中,竹不以多取胜,有且仅有四竿,但竿竿不同,两浓在前,两淡在后,淡高浓矮,浓肥淡瘦,疏密得当,缓急相应。郑板桥奔驰豪放的作画场面仿佛就在眼前,竹子也“活”在我们眼前。

            这是我对这幅画的感受,分享给大家,也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国家图书馆邂逅郑板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iu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