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爱电影散文简书电影
该如何回望那片海? ——从《月光男孩》谈边缘人群的主体建构

该如何回望那片海? ——从《月光男孩》谈边缘人群的主体建构

作者: 张天福爱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1:27 被阅读163次

    “从某种程度上讲,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能让其他人左右你的思想!”

    ——电影《月光男孩》

    “你一边跑,一边与光影重叠,在月光下,黑人小孩,看上去是蓝色的!对,你就是蓝色的。”

    ——电影《月光男孩》

    海边的喀戎?海边的卡夫卡?

    一、

    2017年,文艺气质很重的《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对这一结果,有影评人追问:这是政治正确的胜利,还是电影语言的成功?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月光男孩》确实很王家卫,无论是镜头语言、叙事手法还是电影配乐,基本是后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风格,就连音乐都和《春光乍泄》一样,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很微妙的联想。

    从电影预告片和宣传海报上,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两个旗帜鲜明的主题和关键词——“同性恋”和“黑人权益”。如果仅仅从这两个角度去欣赏这部电影,它并不新鲜,很多导演都拍过,再多拍一部,无非也就是向前人致敬而已。

    电影看到第二遍的时候,我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需要用眼看,更需要用心听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只是借了“同性恋”和“黑人权益”这两层外壳,尝试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那便是——边缘人群的主体建构。

    边缘人群的主体建构,这也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生前一直很关注的:人何以成为他的所是。

    黑色,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二、

    影片中,男主角喀戎的角色设定,可谓花了很多心思,在他身上,几乎集结了“边缘人群”的所有要素。

    首先,喀戎是个黑人,人种和肤色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其次,是他的性取向,同性恋的群体和文化(亚文化群)也是有别于主流的异性恋的;第三,是他的家庭环境,他出生于一个离异的工薪家庭,有别于主流的中产阶级家庭;第四,是社会环境,他所在的城市,既是黑人聚居区,又是毒品猖獗的地方,是主流社会唾弃的地方;第五,是他自身的性格和体质,他性格胆小内向、体格柔弱,因此常常受尽欺负。

    所有这些,使得他既不融于学校,也不融于家庭,更难融于社会。他身上存在的所有特征,都让他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被迫一步步滑向边缘。

    幸运的是,喀戎遇到了胡安和特蕾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栖息地,让他能够短暂地逃离主流社会和意识形态带来的迫害,有机会寻问自己生命中更重要的问题。

    三、

    《月光男孩》采用的是三段式的结构,大部分这种结构的电影,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影片第一段中,面对同学的欺凌,母亲的责难,受到胡安的帮助和鼓励后,童年的喀戎第一次对自己的存在提出了疑问。

    他来到胡安家中,问道:“什么是变态?”

    胡安回答到:“这是用来侮辱同性恋的一个词。”

    他又问道:“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变态?”这句话,切换成另一层意思便是:我的存在,是不是一种罪恶?

    胡安回答到:“你可以是同性恋,但绝不允许其他人称你为变态。”

    他又问道:“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同性恋)?”

    胡安:“(当爱来的时候)你自然就学会了。”

    同性恋不是变态。

    影片第二段,进入喀戎的青少年阶段,此时的他依然受尽同学的歧视和凌辱,依然懦弱胆小,家里的母亲受毒品之害,几乎丧失理智。

    但是,他发现自己爱上了同学凯文。在夜晚的海边,伴随着潮汐声,两个生命短暂地逃离社会法则和世俗偏见对他们的束缚和迫害,彼此靠近与交融。

    那个夜晚,让喀戎找到了新的生命支点,为此,当再次面对外界无休止的凌辱时,他选择了奋起反抗!

    海洋和我 吻!

    影片的第三段,喀戎已经完全成年,此时的他体格健硕,镶上了大金牙,戴上大金链子,成了贩毒团伙的小头目。他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由内到外显示着自己的强大,再没人敢欺负他。至此,我们看到,他已经基本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塑造。

    而此时,年迈的母亲和保释期的凯文先后来电话。他先开车去见住在养老院的母亲,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然后又开车去凯文的餐厅赴约。

    母亲(生命之源),一直绕不过去的话题!

    见面后,彼此都发现对方和自己过往印象中的那个人不太一样了。曾经玩世不恭的凯文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主流生活。

    但是,凯文却说:“我从没做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别人希望我去做的事情。我从没做过真正的自己。”

    可是,即便如此,喀戎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跟对方表白:“你是唯一碰过我的男人,在你之后,我再没碰过其他人。”

    凯文听后,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一次,是喀戎带着凯文奋起反抗,逃离束缚与压迫,奔向诗和远方。

    至此,主流和边缘,终于彼此谅解,共融共存。

    “你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在这三段故事中,始终都伴随着两个很重要的元素:海洋和月光。

    在第一段中,胡安带着童年的喀戎去海边学游泳,他把喀戎托举在海水上的那个画面,充满了宗教仪式感。这个画面,也表达了影片的基本立场:无论从宗教还是政治的角度,不管喀戎是黑人还是同性恋,他都是应该被接纳和被被肯定的。

    逃离还是接纳?

    在第二段中,青春期的喀戎和凯文在夜晚坐在海边,伴随着潮汐声,喀戎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与渺小。与凯文的交流,喀戎第一次发现有人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于是,电光石火之后,喀戎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在第三段中,喀戎和凯文终于相拥在一起,结尾处回放的面朝大海的童年喀戎,当他艰难地完成了自我塑造,坚强地投入爱人怀抱时,潮汐声再次提醒他:倾听自己的心声,过一种回归本质的生活。

    大海、月光和潮汐,在影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它象征着造物主的包容和接纳,也唤醒喀戎潜意识中的觉醒,更指引他找到回归的路,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

    海边相拥!

    五、

    影片除了多层次的冲突设置,还有两处亮点不得不提。

    一处是胡安的身份与喀戎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胡安是个毒贩,正是他这类人让喀戎的母亲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但从人性的角度,胡安本身又是一个善良宽厚的人,胡安和特蕾莎是唯一包容他、接纳他的人,并启发喀戎勇敢地塑造真正的自己。

    在同一个人身上兼备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特性,也在触发喀戎和观众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痛苦和快乐都源自于他!

    另一处亮点,是喀戎和凯文的对比。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的喀戎,经由觉醒和努力,逐步塑造出了坚强而完整的自我,选择过一种遵从内心的生活。一直对主流价值观(主流游戏规则)作出妥协的凯文,最终不得不承认“从没做过真正的自己。”

    主流和边缘?

    何为真正的自己?怎样才能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声音在召唤着一个人一定要成为真正的自己?人的主体建构受哪些因素影响?通过哪些路径才能完成自我的主体建构?

    这便是《月光男孩》和米歇尔福柯一直在追问的!

    对我而言,你无比重要!

    六、

    性、权力、宗教和历史传统,一直是福柯研究的焦点,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的主体建构。福柯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主体”,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完成自我的主体建构。

    性,是自我觉醒的通道。剥开被历史和社会包裹着的法则和束缚,经由它,我们找到自己真实而永久的存在和欲求,重新释放生命的内在能量。性少数派独特的身份“不一样的烟火”,让他们多一个视角去审视现行的社会规则,体察自我的诉求。

    福柯从谱系学出发,以拷问历史的方式,找到了一条主体建构之路。不同于历史拷问,《月光男孩》从个体的内在出发,通过月光和潮汐声,完成对潜意识的唤醒,让我们看到另一条清晰而完整的路径。

    从存在主义出发,经由福柯,再到《月光男孩》和《塔洛》,关于“如何认识自我、确立自我”的追问,也已经变得越来越急迫而普遍。

    但是,另一声音又出来了:“‘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定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看,《月光男孩》中的大海和潮汐声,与《塔洛》中不断折射出来的镜像,本质上是一样的。经由这些“强大的东西、可怕的东西”,确立“我”这个变化着的主体。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越是边缘的群体,越是像喀戎这样的人,主体建构的诉求反而越强烈。

    置身在主流群体中,自我是很容易被淹没的,最终成为懒得思考的“乌合之众”。理性的、独立的思考和成长,必须要有跳出主流群体、独自面对“强大的东西、可怕的东西”的勇气和能力。通过这些“强大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映衬出你自己,然后完善它!这些成长,有些是被迫的,有些是主动选择的,但其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确认自己,然后基于这些确立起来的人格和价值观,对生活做出遵从本心的选择。

    不要忘了,我们为何而来。

    反观当下,这是一个主流不断被解构和重构的时代:文化越来越多元,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越来越普遍,主流和边缘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世界也越显得色彩斑斓。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人们想要抛弃头脑,盲目地融入某个群体,充当“乌合之众”,已经变得很难了——做奴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回归到每个人身上,自我觉醒和自我建构,将越来越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这也是《月光男孩》能引起共鸣最重要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像喀戎一样,独自踏上这条觉醒和建构之路!

    但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我建构只是手段和路径。塑造出更完美的自我,是为了更好地爱和被爱……

    爱,才是我们生命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它就像那海边的潮汐声,永不停息!

    塑造出完美的自我,是为了更好地爱和被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该如何回望那片海? ——从《月光男孩》谈边缘人群的主体建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tx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