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节 北院通师
北院通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不过,其个人履历大部分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通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不知何时,他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之夹山参访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
见到善会禅师后,通禅师问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
善会禅师道:“是。”
善会禅师话音刚落,通禅师立即走过去一把就将善会禅师的禅床掀翻在地,然后叉手而立。
善会禅师抓起拄杖对着通禅师就是一下。
通禅师挨打后,便走出去了。
善会禅师在当时绝对是江湖中声名显赫的大佬之一,他开示学生的法语“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一经传出后,便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江湖中人对此法语那是频频提唱。
所以,通禅师见到善会禅师后便问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这句话是不是你说的啊。
看到有人上门挑战来了,善会禅师不动声色的回道,是的。
不料善会禅师话音刚落,通禅师上前就把善会禅师的禅床掀翻在地了。
对于通禅师而言,什么法无法,什么目前背后,什么耳目所到所不到,我通通给你剿绝,我通通给你截断,我通通给你掀翻。
并且通禅师掀翻禅床后叉手而立,表示自己当下承当也。
看来,通禅师行走江湖,还是学到了一些德山临济之流的迅猛禅法的。
不过,善会禅师乃是纵横丛林多年的老江湖了,岂容一个外来僧人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
既然你都先动手了,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所以善会禅师立即抓起拄杖上前就给了通禅师一下。
通禅师被打,到了这里他却不知如何出招应对了。既然不能继续交锋,他也就只能下去了。
看来,通禅师有点虎头蛇尾,他虽想剿绝一切,但终究自己想剿绝一切之心反被对方打却。如此可见,姜还是老的辣啊。
对于这个公案,法眼宗掌门文益禅师评唱道:“是他掀倒禅床何不便去?须待夹山打一棒了才去,意在什么处?”
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夹山好拄杖,只是分付迟了。待问岂不是和尚语,蓦头便打,此时北院纵有神用也措手不及。然虽如是,北院待夹山打一下始行,是何意旨?弄玉已随萧史去,丹青留与后人狂。”
通禅师虽然在夹山寺品尝了善会禅师之禅味,可是终究没有明白大事,通禅师为此头痛不已,看来,自己得换个学校学习才行啊。
于是通禅师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在江湖中如日中天的良价禅师。
因为有在夹山寺的经历,所以通禅师到了广福禅寺后,一改过去张狂的作风,变得踏实起来。
那时每个僧人在寺院里都是要干活的,通禅师也不例外。但是通禅师在外出干农活时那是非常的卖力,以至于寺院里的人都把他称之为“钁头通”。
通禅师在广福禅寺虽然一边卖力干活,一边用心参学,不过他始终不能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
看来,自己的因缘应该也不在此处吧。于是通禅师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良价禅师看到通禅师来辞行,于是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通禅师道:“入岭去。”
良价禅师道:“飞猿岭峻,好看。”
通禅师一听,立即在那里沉思不语。
良价禅师道:“通阇梨,何不入岭去?”
通禅师一听,立即醒悟过来。既然自己已经明白过来,自然也就用不着走了。
通禅师在广福禅寺佛学院进修多时,却始终不能拿到毕业证书,不免有点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机缘不在这里,于是决定到岭中去修行。
看到学生要远走他方修行,良价禅师心里自然是明白如镜的。
所以良价禅师不动声色且顺理成章的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面对师父的询问,通禅师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要到飞猿岭去。
良价禅师依旧不动声色的叮嘱道,你自己一路多多保重啊,飞猿岭山势高峻,你要用心领略啊。
通禅师听到师父叮嘱自己一路保重,这只不过是一句平常话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师父为什么又要特意提及飞猿岭山势高峻要自己用心领略呢。
师父可是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岂可平白无故的和自己唠家常说闲话。
通禅师正在那里沉思着,良价禅师看到火候来了,于是喊到,通阇梨。
听到师父相喊,通禅师赶紧回过神来答应着。
良价禅师随即说道,你沉思啥呢,为什么不马上动身到飞猿岭去啊,那里实在有风光值得你用心一观呢。
听到这里,通禅师这才猛地回过神来。
飞猿岭高峻秀丽有无限风光,难道洞山就没有无限风光了吗,难道自己就没有无限风光了吗。
自己要“领略风光”,又何须舍近求远到飞猿岭去呢。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要你追求之心歇息下来了,哪个地方不是好地方呢,哪个地方不能修行悟道呢。
自然,通禅师明白过来后,自己那颗追求之心躁动之心也就歇息下来了,所以他从此后就老老实实的在良价禅师身边待着,直到自己获得毕业证书为止。
通禅师从良价禅师那里毕业后,来到了四川北院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北院通来称呼他了。至于这个北院,是四川某地的一个禅院,还是某个禅院的北院,那就不得而知了。
通禅师住院弘法,自然就有人前来参学。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通禅师道:“得者失。”
这个僧人随即问道:“不得者如何?”
通禅师道:“还我珠来。”
二龙争珠,谁是得者?这个问题前面也有人参问过从谂禅师,从谂禅师回答道老僧只管看。
不过,面对这个问题,通禅师却回答道得者失。
佛家有三毒,贪嗔痴是也。而争者,即源于贪也。这个贪,不管你是贪财贪名还是贪福贪法,都是贪。
所以,贪也好,争也罢,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舍弃的。《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既如此,贪(争)来的东西,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有什么可以保存的呢,又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
禅家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当你去把那个东西当作珠宝在争夺的时候,那个东西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所以,即便你把那个东西费尽心思争夺到手,其实那个东西在你争夺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
既然得者失,这个僧人马上换个方向问道,那么不得者如何呢。
对此,通禅师一针见血的反击道,还我珠来。
在通禅师的眼里,你争还是不争,你得还是不得,其实都是和珠无关的。珠始终是珠,珠始终在那里。
你看到我说得者失,马上就跳到另一边问不得者如何,既然不得,那你们还争个什么呢?那么你们所争的珠又在哪儿呢?
这个僧人参问时,始终在问题的无关紧要处用心,而不能在问题的核心处着眼,自然是不能应对通禅师之勘问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有人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红尘洗梦即道:“你把什么当作珠?”
通禅师不知何年何月圆寂于何处,不过其圆寂后,被朝廷敕于“证真大师”之谥号,这也算是对他弘法一生的最大褒奖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