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节 华严休静
华严休静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他虽然在禅宗典籍中留下的公案不是很多,但是并不妨碍他在当时的江湖中是个知名人士。
休静禅师,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方人氏,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因为当时闯荡江湖早已成为僧人的必修课,所以休静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不知何时,休静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之洛浦寺,并且跟随洛浦元安禅师学习禅宗课程。
休静禅师因为在佛学院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元安禅师便安排他担任了寺院管理僧众事务的维那一职。
这一天,寺院照例又到了外出干活的时间,休静禅师于是把大家召集拢来安排劳动任务道:“住在上间禅房的搬柴,住在下间禅房的锄地。”
寺院第一座马上上前道:“圣僧作甚么?”
在寺院里,第一座的职务排名是高于维那的。所以第一座看到休静禅师安排这个安排那个,却独独不安排自己,自然上前问道,你把大家都安排干活去了,那么你又怎么安排呢?
看到第一座半是较真半是勘辩来了,休静禅师不动声色的道:“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
休静禅师此语颇有禅意,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意即我不属于上间也不属于下间也不居于中间,也就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这生动的表现了休静禅师可以随遇而安随处落脚却又不落痕迹的禅者风采。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湛堂文准禅师评唱道:“华严和尚虽临时对答应用不失其宜,然只解顺水撑篙,不解逆风把柁。当时若是准上座,才见伊道圣僧作甚么,便打一椎云,大众普请罢,首座当出院,谨白诸禅德。且道因什么如此?不见道,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珠钻九曲,休静可谓神功,玉解连环,山僧更资一路。或有问圣僧作个什么?只对他道,廓如明镜当台照,不动形声应万缘。”
休静禅师虽在元安禅师这种高手那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不过他最终没能在洛浦寺佛学院获得毕业证书。
后来,休静禅师听闻良价禅师在洞山大弘禅法威震天下,于是便来到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良价禅师。
这一天,休静禅师参问道:“学人未见理路,未免情识。”
良价禅师道:“汝还见理路也无?”
休静禅师道:“见无理路。”
良价禅师道:“什么处得情识来?”
休静禅师道:“学人实问。”
良价禅师道:“恁么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休静禅师道:“万里无寸草处,还许某甲去也无?”
良价禅师道:“直须恁么去。”
休静禅师出家多年,四处求学,却还是没有明白大事,未免有点着急。所以他参问良价禅师道,我还没有见到禅之理路,从而不得其门而入,所以难免会有情识起伏运转,这如何是好啊。
良价禅师马上话中有话的问道,你还见理路吗。
休静禅师出家多年,佛学知识还是有的,所以他马上依照佛家理论回答道,见是无理路的。
《楞严经》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我们的这个能见之见性,是无理路可言的。
良价禅师马上问道,既然见无理路,那么你的那些情识又从何而来呢。
不过,到了这里休静禅师却又转不过弯来了,他只得对良价禅师道,我确实不懂,所以才如实参问师父啊。
看到学生不能明白自己的话意,良价禅师于是转个思路开示道,如此的话,你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良价禅师曾经给同学们上课时开示道“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随即良价禅师又继续开示道“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良价禅师当时在课堂上开示这番话时,教室里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应对他的话语的。
自然,休静禅师听后,也不能明白话中真意。于是他问道,万里无寸草处,还许我去吗?
看到休静禅师不能明白自己的禅意,良价禅师无奈之下,只得直接把答案告诉他道,说什么去不去哦,你直接就这样去不就行了吗。
你要去的话,管他外面千里万里,管他外面有草无草。你要去,只管大踏步去就行了啊。
所以,情识来了就来了呗,情识起伏运转就让它起伏运转呗,你还想让自己的心里没有任何一丝情识存在啊。须知,这种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都是不存在的。
而且,情识起伏生灭扰乱你已经是病了,你还想断除情识,断除烦恼,这反而是病上加病啊。
所以,真正了悟之人,那是要在红尘中打滚,却又不被红尘所染所浸的。
对于这个公案,粟庵鼎禅师作偈评唱道:
拨开浅草露斑蛇,毒气熏蒸坠晚霞。
无奈乞儿伎俩别,篮儿无底盛还家。
这一天,休静禅师正在寺院里搬柴,良价禅师走过来一把将他抓住问道:“狭路相逢时作么生?”
休静禅师道:“反侧,反侧。”
禅宗,那是非常讲究当机的,那是绝对不允许你遇到事情了,可以先退下去找个地方前思后想,想好了然后在回来东说西说的。
所以,面对禅机,面对各种事情,面对别人的勘辩,你必须马上作出自己的应对。这就如同两人狭路相逢一样,是无你回避处的。
在这里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狭路相逢一词,就是首先出现在这里的。
休静禅师正在搬柴,此时他的心思自然全在劳动上。作为老师来讲,那是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勘辩或者开示学生的,而且,搞突然袭击比来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更具有挑战性和检验性,因为此时的学生其思维通常都没在禅上。
这不像在教室里,学生们一进教室,其思维马上就会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要讲什么课,自己要提什么问,他们心里各自都有小算盘的。而且即便自己啥都没准备好,自己还可以当座上客,看老师和别的学生唇枪舌剑交锋一番。
所以,当休静禅师搬柴之际,良价禅师冷不防上来一把将他拉住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这既是搞突然袭击,更是让你无躲避处。
面对老师施展出的出格招数,休静禅师却也没有慌乱,他马上应对道,反侧,反侧。
反者,返也,转也。
反侧,转身一路也。不论是曹洞宗还是别的宗派,都是非常重视转身一路的。
在一般人的眼里,狭路相逢,那是勇者必胜的。可是在禅师眼里,如果狭路相逢还逞强斗勇的话,不但会堕坑落堑,还会头破血流乃至于丧身失命。
并且对于禅者而言,不论是何种境界何种道路,都是不能执滞于此的,所以,狭路相逢,不仅要当机,更要懂得转身,而且必须转身才是。
转身后,禅者才能进退自如纵夺随我,才能八方纵横而不留踪迹。
看到休静禅师在自己突袭之下依然能应对自如而得体,良价禅师不由得非常的高兴,于是当场就把毕业证书颁发给了休静禅师。
既然休静禅师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也就意味着他可以离校到别的佛学院任教了。所以良价禅师特意叮嘱休静禅师道:“休静啊,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如果你以后要开山授徒的话,你最好往南方去,这样的话你主持的寺院会有僧众一千人。如果你往北方去开山授徒,那么你主持的寺院僧众只有两三百人而已。”
悟道禅师之谶言,自然是不会落空的。
休静禅师离开洞山后,来到了福州东山之华严寺担任了主持。在休静禅师的努力下,华严寺僧众果然很快就达到了一千人,从而享誉天下,江湖中人自然也就以华严休静来尊称他了。
不过,休静禅师并没有在华严寺待多久,就因为在江湖中声名卓著,而被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迎请到了京城洛阳弘法。不过,休静禅师虽然在京城弘法,并受到了皇帝的尊崇,但是他主持的寺院之僧众,果如良价禅师所言只有三百人而已。
这一天,李存勖在皇宫里设置了盛大的斋宴,然后把京城里的一帮高僧大德以及休静禅师等人迎请到了皇宫里用斋。
在用斋之余,那些高僧大德一个个都在阅读经书,而休静禅师和自己的随身弟子却没有一个阅读经书的。
李存勖于是上前问道:“师父为什么不看经呢?”
休静禅师道:“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
李存勖接着问道:“师一人即得,徒众为甚么也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李存勖又问道:“大师大德为甚么总看经?”
休静禅师道:“水母元无眼,求食须赖虾。”
对于出家人而言,看经书那是必修课了。任何一个人不看经书而想明白佛法真意,那是绝无可能的。
可是,不论是佛祖经文还是祖师言论,学人都得明白,它们只是指月之指而已。学人一旦透过手指看到明月之后,就应该把手指放下了。
如果有人时时刻刻抱着手指不放,此人要么执滞于指月,从而不能能所俱亡,要么就是没有见月,所以只能不停的研究指月之指。
休静禅师那是见月之人,并且是指月双遣之人,自然就用不着抱着经文不放了。这就好像一个国家国泰民安,天子自然用不着时时下令修正这样执行那样。这也好像天下清明之际,老百姓也无需高唱太平歌来多此一举进行歌颂。此正是“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也。
到此,李存勖又问道,你是彻悟禅道的师父,自然可以如此,但是你的那些徒弟怎么也不看经啊。
休静禅师回应道,所谓狮子怒吼,百兽胆裂,自然,狮子的窟穴中那是一定没有别的野兽敢于留存的。而象王经行之处,那是高大沉稳,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而又异常雄伟的前进的,那些狐狗之类的动物,自然早早就躲避在一边去了,又怎么敢在象王周围东游西晃呢。
自然,狮子象王是不能和那些野兽相提并论且同处一室的,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我是如此,自然我的弟子们也是如此的啊。
可是李存勖还是刨根问底的追问道,那么那些高僧大德为什么总是阅读经文呢。
休静禅师回应道,水中的水母是没有眼睛的,它和小虾是共生关系,所以,水母要捕食时,全得依靠小虾给它通风报信提供信息才行啊。
那些高僧大德因为还没有明白佛法真意,所以,他们还需要时时从佛经中吸取营养来使自己道眼通明,以便能观看到天上之月。自然,他们就时时处处离不开经文了。
对于休静禅师的回答,李存勖那是非常满意的。
休静禅师的此番话语,在江湖中那是非常有名的,历朝历代的禅师在各种场合中,那是频频引用休静禅师的这些话语来相互勘辩或是开示学人的。
不知何时,休静禅师离开了洛阳,来到了河北一带游方,后来在河北平阳圆寂。
休静禅师圆寂后,身边人依例火葬了休静禅师,并且获得了很多舍利。于是弟子们在河北晋州、湖北房县、终南山逍遥园和福州华严寺四处地方修建墓塔,分别安置了休静禅师的这些舍利。
而皇帝获知休静禅师圆寂的消息后,也赐予休静禅师“宝智大师”之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