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潇孤舟翁
网络上流传着“寒门难出贵子”之类的言论很久了。所谓,出身决定命运在大众心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当我们用辩证法去分析它背后的逻辑时,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儿。
原生家庭,你从哪里来?
1.古老的血脉
种族诞生部落,同一部落又有不同阶级,各阶级下都有其相适应的婚姻以及各种伦理关系等制度。从大的层面上看,家庭源于阶级,自带其所属的社会地位及意义。
阶级有其重要的功能。阶级出现以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如何对待对方。——《人类简史》
2.与生俱来的互补
原生家庭双方的结合,间接把来自不同家庭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进行了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原生家庭,父母带着天然的使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子代。不缺乏父母双亲影响的子代更有条件具备完整人格,其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能体现原生家庭双方与生俱来的互补优势。
3.阶级的“高深莫测”
前段时间结束的世界杯以及散去硝烟不久的赌球热。我亲眼见证有人寝食难安,无人问津也有。为什么会有如此差距,背后真相或多或少透露着信息差。比起买彩票发财,正常人想的是一夜暴富,但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阶级跃迁。财富与此同时抬高的可能就是地位。财富不一定买得来身份地位,但身份地位是能换来财富自由的。这里讲的是信息差,透露着阶级文化。婚姻,从某种程度上也解释着门当户对的阶级智慧。
4.被放大的“贵族”
今年5月份过去的英国皇室哈里王子与马克尔大婚被推上了当时的头条。看到这个新闻,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送上祝福,毕竟新娘马克尔是个女星非贵族。这在老百姓眼里可能就有点“飞上枝头当凤凰”的感觉了。要知道,贵族式的婚姻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能够走到一起必然是经过很多的考验。其中免不了贵族家长们的考核,对两个人价值观默契上的评分,等等。
贵族的世界之所以被放大,因为它在正常人眼里就雷同教科书式的存在。从家庭、婚姻、教育及制度层面处处渗透着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贵族在对待后代的问题上早已经实现了教育观念上的领跑。
现代社会的家庭重组
1.玩坏了的爱情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透过网络的窗口瞬息可以了解世界的角落,一览无余。爱情这个东西说来话长了。前阵子,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90后哥哥安慰10后的失恋的弟弟,却被怼道,“你都是单身,知道失恋是什么吗?”听完,连我都想替哥哥打人了。所以,冷静下来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那些所谓“陈腐”的价值观,像古文中的爱情观、婚姻观等我们潜意识里的传统观念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暑假旅游时认识了一位姐姐,那天晚上她失恋了。大概平日里性格比较刚烈一些,此时倒也显了些许柔情。我作为一个旁听者或者被倾诉者表示理解和安慰。她翻开旧男友的照片让我瞧了瞧。我看了一眼,长得跟小鲜肉似儿。我想,这其中大概免不了荷尔蒙的因素吧。在美貌面前,男女的智商都会有所下降,在荷尔蒙催使下,什么该干的什么不该干的都干过了。不过这位姐姐的结局还不算最坏的吧,为了前男友吃了两次避孕药,妄想结婚的梦被打破后幡然醒悟,一切还年轻,万事都还来得及。
讲起原生家庭,从我们那些年的恋爱开始谈起不过分吧?这是一个价值观回归的时代,从建国后到如今。摆在台面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从传统文化被摧残到新的文化标准没树立起来。与势群庞大的贵族和宗族相比,可能我们这些“单细胞”家庭在价值观回归上需要更漫长的时间。
2.缺失的爱和补不来的教育
老家在农村,有时回家会遇上隔壁的王大妈和邻居的二大婶又在说谁谁家在办喜事哪家又添孙抱娃了。也是我的一个婶(比我妈小)已经当奶奶了,听说是儿子在外打工认识的儿媳妇。这不,结婚没多久就给婶婶家添丁了。年前,我回过一次老家,婶家的孙子已经说话能跑了。那孩子倒挺机灵懂事,婶婶和叔带娃也省不少力气。只是苦了那娃,爹娘吵架赌了气,妈回娘家也就一直没回来。后来听我妈说,看样子是要离。
说到原生家庭,影响最大的其实是那些孩子。这些年,不论是城市还是乡下离婚早已不是罕事,谁家没个留守谁家还没个单亲的日子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愈演愈烈。突然觉得上世纪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很庆幸我也在列。至少,我们那个岁月过来的孩子得到的感情是完整的,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不缺爱”。那么,这个时代呢?当快感式的价值观把人们的精力消耗殆尽的时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正回归。主席说得好:“这是一场硬仗、持久战。”
3.“白手起家”的放羊娃
网络上流传着“寒门难出贵子”之类的言论很久了。所谓,出身决定命运在大众心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当我们用辩证法去分析它背后的逻辑时,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儿。
多年前,央台记者去采访了一个贫穷山村里的放羊娃,于是有了放羊娃的故事。多年后,那个放羊娃故事走远了吗?没有。
原生家庭,它的背后承担有太多东西:关于阶层的这股怪圈,思维的那堵怪墙。我们可能会发现,多年前有的放羊娃经历过奋斗进了城,多年后他们突然发现依旧翻越不了的是内心思想上的大山。无论是对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融入,子女教育的认知,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以及处在阶层生活的窘迫,面对下一轮竞争圈的压力仍然是毫无所知、一穷二白。
我的姐姐是年长一些的90后,像大多数崛起中的奋斗一代们,经历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摆脱了贫下中农的身份后进城工作谋求新的出路。可以预见的未来就是他们的现在,房子、车子、孩子,等等都已经不再是潜在的压力而是属于这代人的代名词。
不是教育和学习救不了你,只是生活限制了你的想象而已。
所以我们评价这个时代最多的就是浮躁,而最缺的就是生存下的安全感。
从原生家庭里学会跃迁
1.智识时代谈思维升级
网上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没错,媒体效应的今天,线上线下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凝眸时已经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柏拉图:认识你自己。
世界变得近在咫尺的今天,知识俨然泛滥着的自然灾害,与AI人工智能赛跑知识储备注定是场败局。智识时代到头来只是时间问题。《博弈圣经》中对智慧的定义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力也不为过。总理最早在14年9月份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时代变革中必须要强调的思维转型与升级。
2.内与外的“质量法则”
走远的成功学以及剩下的鸡汤,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文说“世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捷径”,无数事实铁证了这一规律。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一档《超级演说家》走红了一名北大才女刘媛媛。凭借一身正气、人气外加才气,一路飙升。她的人生境遇简单概括为大二顿悟、大三逆袭,此后绝地反击。前段时间我上了热搜,人家如今是一家创业公司CEO,小有名气。她这一成功案例很典型,阶层跃迁也很明显。首先,姑娘很有目标;其次,知道脚踏实地;再者,经历时间发酵;最后,实现质的飞跃。
一个生活很明确的人,向来都不会活得太辛苦。
成功的铁纪一向如此。很多大企业的HR在用人招聘上一般都会问:“你有什么想法?”潜台词是问你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自信。一个有想法和活力的人才才有可能具备出色的创造力,而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抗压更大的挑战。这样一来,思维境界全都有了。
E=mc²,一个人的能量也取决于对质量的要求。内心对质的笃定,外在对量的扎实,剩下的交给时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法则。
3.冰山一角的贵族文化
30岁后,将自己活成一个贵族。
为什么讲30岁,人生的前20年大概处在学生涉世未深的阶段;20岁到30岁是一个人重要的奋斗成长阶段,是个偏重物质需求和满足的时期;但是人一旦过了30岁,你就要学着将自己过得有品位。为什么讲贵族,这在我们传统意识里是种阶层的存在。按照属性分,大致可分为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和宗教贵族。时至今日,真正持贵族身份毕竟在于少数,但是我们不妨借鉴和学习一下经历过岁月的磨洗和筛选过的贵族文化和精神。
生活总归是平淡,你拿什么祭奠灵魂。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教养,是份难得的内心宁静。
14年APEC会议上,俄总统普京送给了习主席一部双屏手机,亮点在于手机有正反面屏幕。其中一面是为电子书专制的。据统计,俄罗斯的全民阅读率在全世界也都是首屈一指的。手机作为重要的娱乐发烧级当与阅读划勾,在中国的确是件罕事。我不敢保证如今碎片化信息浪潮下的阅读会提高多少修养。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洗尽铅华的文化教养绝非一日一时之功。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商人,从创业到守业历时千年,见证朝起朝落,从晋商大院到山西会馆书写着千年承载的中国商道。关于中国传统贵族,我们熟知更多的是富可敌国的雄厚实力,也曾了解散尽家财的民族大义,而容易忽略的是家道不衰的文化体系与坐拥天下的普世智慧。
有人讲,这个时代怎么了?我觉得挺好,只是欠你一个耐心。
中产阶级焦虑,这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如今,乘着高铁飞速发展的中国,中产阶级突出的焦虑自然而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脱离贫穷,中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文化强国”这杯汤来的正是时候。
当今的中国,正在用中华文明中不朽的文化打造中华式贵族,而处在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你,恰逢其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