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烜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老庄鼎鼎大名的《逍遥游》中的最后一问,道出了老庄写文的目的。
很多人认为,此句的意思想表达的是"不求"。不求名利,不求标准,不求飞仙,顺应天地,顺应自然,但这种种的"不求",不就是一种求吗?求得真逍遥,求得大自在。此句前面,还说了几种人—— 一种是德才兼备,一呼百应,有治世之能的人;一种是以内心自我的尺量而活着的人,可算是范老先生《岳阳楼记》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还有一种是如列子般的洒脱之人。老庄这几句,不知是否带有对前三种人的贬意?但在我看来,这四种人应为平等的存在。
庄子认为世人要去求"不求"的境界,但若是所有人都必须去求这境界,也是不切实际的。社会是复杂的一个又一个个体组成的系统。社会需要"知效一官,行比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人,他们有胆识,有抱负,有雄才大略,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可以且能够推动社会的自然更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中国历史就有不少这类人,他们功名不朽,名垂青史,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毛泽东带领中华儿女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不求"不求"的境界,一样肩比"至人"、"神人"、"圣人"。
宋荣子一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人,他们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具有这一思想的人,大多出现在战乱或腐朽的时代,或本命运坎坷,在患得患失或污浊的现实中修得的境界。比如陶渊明,他们以自我的标准立于世间,不再在意世俗的眼光与非议,不同流合污;不再在意功名利禄。他们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坚持自我的一种象征符号,并鼓励着后人。列子一类得道飞升的人,会成为一些人的信仰,成为平凡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最后一种人,也是庄子最为推崇的人,他们在这"不求"与"顺应"的境界时,留下的言语与大智慧,虽于江山无功,但会成为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并影响后世。所以,社会需要第一种人的冲锋陷阵,开疆拓土;需要第二种人的坚守本我,高尚的情操;需要第三种人的美好传说;需要第四种人的大智慧与大思想。
从个体来看,社会中需要面临升学教育、就业等很多现实问题,若他们只是顺应规律,淡泊处世,那不叫真逍遥, 我们要有目标,要有抱负,更好地实现美好的人生,又需要坚守自我,洒脱面对世事,不被外界所干扰。所以,书中所描述的的四类人是平等存在的,且缺一不可。
庄子是先秦之人,当时社会战乱纷争,诸子都想通过世俗权力来杠杆天下,或建功或立业,实现自已的理想。但现实很残酷,而此时庄子心已冷了,他提出人最应成为的是第四种人,也是他所神往之人。
故这不求,其实便是求。这四类人,其实应融为一类人,而那类人应是世间之人所求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