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fbee09cb1fd52538.jpg)
过去的小孩,大人说让干啥就干啥;现在的小孩,常会问为什么。这是个好事,说明小孩在思考,不但思考,而且敢于质疑。过去的孩子思考的少,或者即便思考,也窃于发问,时间久了,恐怕连思考都会觉得不习惯。这个问为什么,就是在追问做事的原因或意义。追问意义究竟好不好呢?那得看情况而定。
一件事值不值得做,那得看做出评判的人的价值标准。有人埋头苦干,不代表他没有思考其意义,也可能正是他考虑清楚需要做的意义,所以才义无反顾地去做;有人会抱怨没意思,则说明他要么没有思考清楚,要么眼界和境界有局限。意义思考清楚的人,做起事来,要么全力以赴,要么戛然而止。只有那些不去想或者没有想清楚的人,才会徘徊彷徨和纠结。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对其认识是不同的。比如眼下高三的备考复习。从4月9日开始到4月底,我们进入疯狂考试模式。我们自己准本了五套模拟试题,加上金太阳联考、天一联考和三练,21天的时间,拉开架势,像模像样,正经八百地考了八次。号曰“全真模拟”,实际上除考试时间外还是平时的作息时间,晚睡早起,该自习自习,该跑操跑操,匆忙如旧,疲惫如旧。如此密度强度不可谓不大。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效果如何?难说。
有人说可以用“见仁见智”来形容,我要说那得看怎样的“仁、智”。领导们这样安排,自有其道理。他们的“仁智”就在于,或者别人都这样搞,咱们没有理由不这样搞,或者想当然地以为强化训练总是能带来好效果的,仍然逃不脱物质贫乏时代没饭吃的思想——多吃点总是好的。这或许就是他们赋予这件事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640a60f94773dbed.jpg)
可是学生和老师们未必认可这种做法。学生们对于高强度高密度的疯狂考试的意义,要么来不及思考,要么还意识不到其可能有的积极意义,因为总觉得其超出了平常一贯的规律,或者只能从中收获倦怠和烦恼,因为连续不断的考试,学生不仅没有从中收获自信,而且还会受到连续的打击,水平提高没提高,能否达到领导的预期,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本人。不过,情绪搞坏倒是真的。
老师们也好不到哪儿去。连轴转,能把人整恶心。有人为了惩治上网玩游戏的小孩,就盯着他让他不间断地玩,看他能玩多久,中间想停歇下来也不允许。现在这考试,有点让学生提到考试就恶心的劲头。老师看学生的作文,也实在痛苦。学生肚子里就那么点东西,没有进项,只看出项,有啥可看的?不仅如此,每次考完还要给学生说点什么,说点什么呢,欲说无语啊!如此这般,三天一轮考试的意义何在?
一件事情意义的有无大小,得看看它的人站的高度和位置。比如西安事变。张杨捉住了蒋介石,杀与不杀,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看法。主张不杀的人显然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了蒋介石在当时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和无可替代的特点。而主张杀蒋的人就没有这样的远见和胸怀。又如抗日统一战线,从前的敌人现在成了同一战壕的朋友,让许多人看不懂,要明白这里的意义,就得顾全大局。
但是有些事情又不耐琢磨。比如现在学生的学习。他不愿意扑下身子打好基础,让他专心致志埋头读书,他就想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能快速提高成绩吗?这样琢磨埋头读书的意义,又说明他目光短浅,不明事理。又如去做一件好事,有人在想,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我就不去做。这样想无可厚非,但也只能说明你眼光和胸怀不怎么样。
不管怎么说,做事情思考其意义总比不思考要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2b6a2de0e4c7d3b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