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斜杠中年婚姻育儿
孩子“情绪”可不是控制那么简单——教你“融会贯通”的全脑教养方式

孩子“情绪”可不是控制那么简单——教你“融会贯通”的全脑教养方式

作者: 彼岸沙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1:08 被阅读10次
The Whole-Brain Child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发展心理学家陈忻老师(《养育的选择》一书作者)和家长们的一场养育交流会。在会中,一个妈妈很焦虑地询问陈老师关于怎样培养自己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的问题。

陈老师问:你的孩子几岁?这位妈妈回答道:快三岁了。

陈老师的即时反应是人往后一仰,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笑道:“太早了太早了,小孩子要讲情绪控制,再怎样也要到9岁10岁,别说你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搁谁都控制不住...”

虽然我也不禁莞尔,但这位妈妈的担忧我还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毕竟作为这一代的父母,我们更加注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情绪”又是最近众多育儿“鸡汤”与“干货”中被频频提及的敏感词。除了正确地“觉知”,究竟该“怎么处理”,也是摆在之后的一个现实中的难题。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阅读过的《全脑教养法》里面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幸福之河”:想象有一条宁静的河流穿过乡间,而你是其中一艘小船的驾驶者,虽然河流或宽或窄或急或缓而调整自己的船桨,以保持自己在水流的中央,这就代表维持了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

“幸福之河”

然而,如果你的平衡被打破了,靠河岸太近了——一边的乱流代表着混乱,代表着完全失去控制,而另一边的水流静止则是刻板,试图控制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无论乱流还是芦苇都会是你的阻碍,让你难以回到这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作为父母,在静下心的每一刻,我们都觉得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为我们的孩子“开辟”与“引路”,但生活总是被“鸡飞狗跳”的时刻所填满,各种花样翻新的“混乱”总挑战着我们敏感的神经,诱惑我们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常常,我们所做的只是强迫孩子调转船头,从河的一岸航向了另外一岸。怎样才能保持在这条河的中央?丹尼尔西格尔在自己的书《全脑教养法》里告诉我们——这是通过“整合”可以达到的状态。

人不是已经是一个整体了吗?为什么还要“整合”?看似浑然一体的尤其是脑相关的各部分,其实并没有天生配合得完美。全书共讲了五个层面的整合:整合左右脑,整合上层与下层大脑,整合记忆,整合自我,以及整合自我与他人。在每个层面上,西格尔都介绍了几条具体的整合方法,综合起来,就是本书的副标题: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作“全脑养育12法”,思维导图如下:

思维导图

有必要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毕业 有趣的是,在2009年的TEDtalk里,他曾经讲述过为什么他没有顺理成章成为一名医生——在他的导师的点醒下,他发现自己不像“一般”的医生思维那样重视“物理性”的研究,而是对人大脑作用下人的情绪、情感、思维和行动更感兴趣。在决心改换职业道路后,他目前在UCLA精神学病系任职,并且根据自己以“人际神经生物学”为基础的理论,创建了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 除了学术专著之外,他出版过包括本书在内的近10本给普通读者看的畅销书籍,其中本书和另外3本(《成长的意识》、《第七感》、《非戏剧性规矩》)都曾经是《纽约时报》年度最畅销书籍。

虽然是学术大拿,这本《全脑教养法》并不因此而充满着学术理论和枯燥地说教,相反,西格尔从大脑本身的构造出发,深入浅出地把神经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融入到丰富生动的育儿实例中去了。在书本的最后,他甚至还给出了针对0-3岁,3-6岁,6-9岁,9-12岁各个年龄儿童的书中12个“教养法”的实操建议,帮助父母“道术并行”与“知行合一”。

“整合”包括的几个方面究竟能够怎样帮助我们和孩子?整个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回顾整本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西格尔所说的“整合”概念:

--根据大脑本身结构进行的整合,左右脑,上层与下层大脑,使孩子获得情感支持,平衡情绪与理性。

--根据大脑的记忆与演绎功能进行整合,重新理解和自我讲述自己的经历,检验自己的记忆体系和更新认知系统。

--从大脑对我们自我塑造的作用出发,了解和整合真实的自我,检视自己的心理运作方式并且推己及人,感受他人心理和培养共情力。

01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提到的,儿童的大脑各部分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除了我们熟悉的左右脑之分外,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属于下层大脑的一部分,是较早发育的,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额叶发育较晚,可能一直要到一个人步入成人阶段才能发育完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情绪“失控”,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正常”并不意味着“放任”,西格尔建议我们做的,主要是试图理解和化解情绪,让理性占据决策主导。

在还不会完整表达的小宝宝的阶段,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他可能会错误地把父母对他情绪不耐烦的态度投射到他自身上而产生不安全的感觉,或者判断“发脾气”本身是一件坏的事情而理解为“隐藏情绪”才是正确的。

没错,这对父母是有要求的:能够观察到孩子有情绪并且是哪种情绪,并且能观察到情绪平息下来的时刻——如果因为情绪产生了不适当的行为,讨论是必要的,但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期间显然并非最佳的时机。

我们的右脑是和我们“玩情绪”的淘气孩子,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用理性的左脑去“镇压”它,因为情绪使我们有血有肉,但我们需要适时让左脑出动来接管和处理右脑所带来的即时反应,并且——赋予意义。而整个上层大脑,能够更明确地识别情绪和深入分析。

因此在书中西格尔明确区分了“上层怒火”和“下层怒火”:如果说“下层怒火”是受杏仁核的“劫持”,父母需要耐心和安慰。但如果是“上层怒火”,孩子是有意识地选择行动,用发脾气和夸张和表现来”要挟”,这种情况,西格尔给出的建议是“设立稳固的界限”,让孩子用上层大脑的思维能力意识到原则的问题不可逾越。

怎样“触发”孩子的上层大脑?书中的一个例子是4岁的儿子在餐馆擅自离开桌子并且朝父母做鬼脸,妈妈本来打算以威胁取消甜点的方式逼他就范,但她换了一种方法: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举动背后的情绪:“你生气了?”孩子认可了,是因为爸爸让他吃掉一半他不喜欢吃的玉米饼才能吃甜点,妈妈给他留有空间,让他自己思考吃多少才算“公平”(这时起作用的是上层大脑),孩子坚定地说“十口”,大家都没有遗留情绪,全家人顺利吃完了午餐。

这不是一场妈妈或爸爸的胜利,这应该是一次“上层大脑”的胜利——孩子自己帮助问题得到了解决。

与此相反,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恰好在旁边,并且及时理解和解决那些临时碰到的问题。尤其是孩子从外面回来,一身伤痛或者一脸沮丧,很容易就让我们觉得束手无策。在书中,西格尔把有些没有被及时述说或解释的经历称为“内隐记忆”,这些经历就像埋在土里的地雷,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被“引爆”。

02

这就是为什么西格尔强调“整合记忆”的原因,如果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复述自己的记忆,那么我们可以帮助辨识和修正那些可能会对他造成阻碍的“内隐记忆”。如果孩子自己这么做有困难,那我们就应该试图参与进来,帮他一起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

家长帮助孩子复述,理解和引导孩子对自己经历的描述,和所谓的“控制”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只看见孩子为很小的事情(比如吃饭的勺子掉了)莫名其妙地发飙,我们的即时反应很错愕,然后是责备:“太娇气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我们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触发了他/她这种情绪。怎样发掘这些“内隐记忆”,并且帮助孩子把“内隐拼图”组合为外显图像,从而重新理解和解释它,这样我们可以重新书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同样,孩子在怎样认识事物和自身,怎样决策和判断方面天然有不成熟的地方,这时候,如果能把这个过程清楚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和他们一起复盘“怎么做更好”,可能比放任孩子自己理解和解读这些事情,对将来更加有参考价值。

作为家长,“协助”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决定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因为一般来说作为情绪比较稳定,决策能力更强的成人,我们很难放任那些我们眼里的“坏主意”不管。但让孩子“始终正确”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原本想培养的,是孩子做决定所需要的执行能力。通过显性地讲述与引导,我们帮助孩子的上层大脑得到锻炼和加强,从而在未来相似情况下能够按照这条“新的通路”运转。

03

帮助孩子发掘反思这些经历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自身意识到这些经历在他自己身上施加了怎样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区分开“感到”和“是”。比如,一次考试失败的沮丧只是暂时的心理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足以定义他们的特质,远远不足以达成“我太笨了”或者是“我一到考试就掉链子”这种认识。西格尔书中“觉知之轮”的概念,就是帮助孩子明白——他们有能力选择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觉知之轮的示例如下图,西格尔说“从觉知之轮的中心——自我最具反思性和客观性的部分——出发,他可以选择给予那些恐惧和担忧多少关注,也可以选择去关注其他的外围面向”。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的注意力不被某一类负面感受完全占据,从而对这种“外围面向”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不是把“感觉”误划归为更加本质的特性。比如一次考试失败的归因,他们可以在自我对话中把它看做是自己某方面可以弥补的知识漏洞,从而避免对自信心的打击。

“觉知之轮”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能够用成熟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感受,认识到除了事件本身,“怎么想”这件事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从而做决定怎样思考和下结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如果将觉知之轮向外扩展,孩子也会更加自然地通过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联结了解到,他人和世界的联结也适用于同样的原理,从而让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理解更易达成。西格尔说: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审视自己的感觉、意象、感受和想法,他就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与他人的联结。”

在这类指引下,与杏仁核在受激状态下采取的反射性封闭防御状态不同,当我们处于接纳状态时,其实是激活了大脑中一种不同的神经通路,无论从身心都能够更平和开放地理解和接纳其他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神经通路就是西格尔称作的“社交系统”,让我们从和他人联结的过程中体会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作为父母,也要锻炼自己能够辨别孩子是在反射式状态还是接纳状态。这样,当我们和孩子能够站在彼此的角度上体会彼此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共情”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接纳带来的不仅仅是舒服的谈话和交往,更是由内而外与他人的融合——如果像著名投资家瑞·达利欧《原则》里讲的那样,人生最重要的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工作,那么帮助孩子具有享受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会为建立意义本身打下基础。

04

总结一下,用“全脑整合”的方法,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这几方面的支持——

情感支撑:理解情绪的正当性,允许孩子有表达和发泄的途径

认知引导:帮助孩子解读自己的经历,让“内隐记忆”不再具有破坏力

自我觉察:让孩子拥有自我执行力和控制力,发现发生的事情本身和自己的看法与解读是值得审视和思考的,从而加强与自我和他人的联结。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整合”的经验,我们和孩子一起,灵活地运用这些原理来一起走过“一地鸡毛”和“鸡飞狗跳”,所有这些都可能会成为珍贵有趣的回忆,并且在我们共同的解读下,可能还会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效用。他们会更正面地理解,解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正如我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但怎样把它转换为财富的过程也同样重要。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该为了某一次忍不住向孩子发了脾气而自责?通过阅读《全脑教养法》,我们或许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身,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也应该保持宽容。正如西格尔在书的最后所说的:“但是全脑教养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让你明白即使错误也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保持主动,同时接受我们只是普通人这一事实。我们的目标是有意识和专注,而不是僵硬、严厉的完美主义。”

我们的期待是,当孩子成为一个大脑整合良好的孩子时,他或她所展现出的,是一个心理和情绪健康的人的品质:灵活,适应性强,情绪稳定,并且能够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相关文章

  • 孩子“情绪”可不是控制那么简单——教你“融会贯通”的全脑教养方式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发展心理学家陈忻老师(《养育的选择》一书作者)和家长们的一场养育交流会。在会中,一个妈妈很焦虑地...

  • 了解孩子的情绪

    《全脑教养法》丹尼尔·西格尔 全脑教养法有12种方法都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作出反应,它还有个年龄段儿童...

  • 2018-03-20

    全脑教养法-冰灵 简介: 现代父母养育孩子不再只是教会他们吃饱穿暖那么简单,而是是拓展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获得无限...

  • 整合大脑

    《全脑教养法》此章节讲得最多的是如何整合大脑,听似不可思议的,那么如何整合呢。 左右脑的整合可以改善孩子的情绪,左...

  • 读书笔记|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读书:《全脑教养法》、《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相信每个家长都有碰到过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

  • 育儿好书推荐《全脑教养法》

    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父母还在为孩子报英语班、奥数班的时候,发展式教育的理念《全脑教养法》...

  • 2018-05-07 读书笔记-全脑教养法

    读书笔记-全脑教养法 为什么感觉孩子莫名奇妙的调皮,讲道理总是听不进,读了《全脑教养法》这本书,受益良多,做好以下...

  • 【泽宇读书会3】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全脑教养法:教会孩子自我控制》P41 — P69 大脑分为很多部分,每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 处理情感的右脑,负...

  • 20200612

    《全脑教养法》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里拼图 无论是孩子的成长也好,还是自我的成长也罢,情绪问题始终是我们在前行中不...

  • 《全脑教养法》

    本书价值 本书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所以,作者提出了“全脑教养法”,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塑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情绪”可不是控制那么简单——教你“融会贯通”的全脑教养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nl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