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做事情表现很急躁,想要做什么事情,就必须立刻马上去做。
我去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给孩子的等待期太模糊,以至于孩子失去耐心。
是的,有时候和孩子说话太笼统,教育意识就淡薄了。
事件一
“妈妈,你能给我个故事吗?”小米最近连吃饭都缠着我讲故事。
“等一会儿。”我往嘴里扒饭。
“妈妈,我现在就要讲。”小米不愿意,停下来吃饭。
“我得先吃饭,然后给你讲故事。妈妈的嘴巴里都是饭,两只手腾不开了。”我停下来解释。
“那好吧!”小米佯装讨人欢喜的样子。
我开始放慢速度,细嚼慢咽。
“妈妈,怎么还没吃完啊!?”不一会儿小米又盯着我。
“等妈妈一会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大人,而实际上,她才2岁半,并不了解一会儿的含义。
我把“一会儿”当理由抛过去,她就出现了无界限的等待,肯定会焦虑。
“等妈妈5分钟,好不好,你先把饭喝完,五分钟就过去了。”我试探着。
“1,2……”平时,小米最喜欢数数了,她以为5分钟就是数到五。
“不要焦急,数数嘴巴就不能吃饭了。”我阻止了小米。
“哦……可是,妈妈,我等得好焦急啊。”小米的语言发展特别突出,可能归功于讲故事和小猪佩奇。
“找点事情做,不焦急了。我觉得喝完你的饭5分钟就差不多到了。”
终于开始喝了。
事件二
“妈妈,我能看会儿电视吗?”
“那就看一会儿。”我随口答应,“看20分钟吧。看哪个?”
“小猪佩奇。”
“那就看四集。”一集一般是5分钟左右,“我帮你数着。”
二十分钟很快过去了。
“二十分钟了哦!我关还是你关?”我试探着把手放在手机上面。
“不要!我不要关。”小米突然急了。
“可是我们说好二十分钟的。”一时半会还摸不清时间概念。
好在我平时把讲故事当成哄孩子的杀手锏。
“咦,溜溜熊那本不冲动,放哪儿了?”我佯装找不到。
“在椅子上。”小米果然上当了。
“我要讲故事了。”我小碎步跑过去当宝贝一样抱在怀里。
“妈妈,妈妈,从这讲。”小米俩眼放光,抢过去书,翻到中间,期待着望着我。
成功转移注意力!
经过几次有意识地强化时间概念,小米喜欢把做事情的时间具体化,虽然并不理解分钟,但是她能感觉到时间期限,总是有个结束的盼头,所以总是会安静地等待。
我们平时不难发现,在给孩子善意的提醒时,通常会很笼统的模糊的——慢点啊!快点啊!有完没完!多大会了!
这些词本身就带着情绪,加上没有具体的等待期限,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分寸,因为自己无法具体衡量家长的标准,他们就会担心自己的行为超越家长的期限,然后焦躁不安,长时间下来就会失去耐心,容易暴怒。
时间概念的具体化,也会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做事效率高。
很多孩子在写作业时很拖拉,基本上都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或者家长疏忽了时间概念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