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畏于高速节日的拥堵,这次往来成都选择了乘火车出行。明天要回村里值班,于是抢了今日的车票回。
正是节日高峰,成都北站却并没有记忆中的人山人海。或许是东站分流的原因,也可能是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第一次出川距今已二十多年,凌晨五点过从老家县城出发,中午在渠县换乘1390次列车向北。单调枯燥的哐当哐当声中,与老家渐行渐远。一头扎进大巴山中无休止的隧道、桥梁,窗外也随之切换着或明或暗的光影。那一刻,青春年少躁动的心,只余前途未卜的忐忑。
第一次探亲回家,终于尝到了出门一时难的况味。大约是十月中旬,并非高峰期,仍然一票难求。有军人优先的保障,才买到了一张无座票。从定州上车,一直就站在过道,身体倚在座椅靠背上。遇到附近乘客坐累了起来活动或者去洗手间,就顺势坐下休息会儿,人家回来又马上站起让开。有时遇到好心人,会招呼一起挤挤,不说感激涕零,感动总是有些。
后来见识过高峰期,才知道什么叫挤。过道水泄不通,座椅下就算污水横流,也都有人挤进去躺着。车厢接头处、洗漱间、卫生间全都是人。上车下车都是难题,往往出现买到票却没能上到车的事。爬窗户,跳窗户也是常事。
军校第一个寒假回家,晚上上车就贴在车厢接头处,到第二天上午才蹭到了一个位置。刚坐了一小会儿,却看不过一个邻校女生站都站不稳,于是让了座。现在都还记得,她坐下连道谢都来不及,就歪着脑袋张着嘴口水长流地睡着的样子。
站在过道里,上车下车、来往洗手间的乘客,火车上卖东西的推车,还有各个小站上上下下背筐端簸卖吃食的小贩,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真是一刻不得安生。
那个时候的乘客精神相当的好,聊天、打牌,不知疲倦。小贩也时不时上来凑热闹,一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话轮换着来:“果子油条,茶叶蛋!”“蒸馍扒鸡,酱猪蹄咧!”“柑子花生,酸辣粉!”也有卖打火机、剃须刀、钥匙扣的,还有卖穿不烂的袜子、擦不坏的抹布的,甚至见到了健力宝拉罐中大奖的……
方便面、茶叶蛋、卤菜等吃食的气味混和着烟味、汗味、洗手间散不出去的馊臭味,也成了乘坐火车的特色记忆。
后来可以乘坐卧铺就好多了,至少不再受拥挤之苦。再后来,稍远一点的出行就选择飞机,舒适快捷不可同日而语。近点就自驾,自由自在更方便。
如今再坐火车,却又大不同。九七年之前从成都回来,需乘坐大巴走一整夜,如今不过一个半小时就到家了。车内整洁舒适,也不比飞机上差。乘客多各自玩着手机,很少见到闹哄哄不安生的了。
据说开建高铁的规划已通过,再过两年,从成都回来只需半小时。或许到那时,火车又将是出行的首选了吧。
期待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