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三字经

作者: 繁星满天fx | 来源:发表于2022-08-24 21:50 被阅读0次

    “人之初,性本善…”说起蒙学三字经,为人父母者几乎无人不知。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辩论,似乎从未停止,却从不见输赢,犹如鸡生蛋、蛋生鸡谁先谁后的诡辩。

    总览三字经,寥寥千字,纵横历史、人文、地理等多个学科,涉及常识、规律、劝学等多个板块。具体分享如下:

    一 常识篇

    从三才、三光、三纲,到四时、四方;从五行、五常,到六谷、六畜;从七情、八音,到九族、十义;从四书、六经,到三传、五子和诸史,从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纲和九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可能不少人觉得三纲过于呆板,甚至迂腐。我认为可以去粗取精,古文新解。

    现代社会里,君臣角色虽不在,然而上下级关系依然存在。上对下,在制度和流程的框框里如果增加“义”的软性元素,多些人性的关怀,员工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势必大大提升。反过来,如果员工同上级相处中增加“义”的元素,就会自我激励,对岗位足够负责,而不是领导在于不在两个样。

    父母和子女相处,夫妻之间相处,都讲究和顺和亲近。如此将心比心,何来嫌隙之说。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从高祖父、曾祖父到祖父,从我的父亲和我,到我的儿子、孙子,再到我的曾孙和玄孙。如此看来,过去的诛九族,实际不可能发生。九族不可能同时共存,最多诛四族罢了(调侃一下)。

    二 规律篇

    1.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根本方法,贵在一个“专”字:追求学问或智慧的路上,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认准一个目标,一心一意、矢志不渝。

    2.玉不琢,不成器。

    告诫我们:培养自己,要不断自我砥砺,像雕刻、打磨玉石,只有这样,才可以将玉石变成精美的器物。

    3.首孝弟,次见闻。

    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礼让兄长,其次博闻强识、增加自己的见闻。给我的感受正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家人尚且做不到尊重和包容,如何能对别人柔软相待。如果有这样的人,伪善罢了。

    4.为学者,必有初。

    作为一个求学者,每个人都会有开始,故而要在初期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牢固了,后面可以读四书六经)

    5.幼而学,壮而行。

    年幼的时候,致力于读经典,研究学问,追求智慧,年长的时候可以在实践中多加以揣摩和实践,促成自己知行合一。

    6.勤有功,戏无益。

    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勤奋多一些,有益于增加学问,增进智慧。沉溺玩乐,只会让自己意志消沉,沦为平庸之辈。

    三 劝学篇

    “昔仲尼,师项橐。赵中令,读鲁论。

    披蒲编,削竹简。头悬梁,锥刺股。

    如囊萤,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

    翻译过来就是,孔圣人牛吧,照样虚心向七岁神童项橐请教学问。宋朝丞相赵普牛吧,做了高官照样研究经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模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汉路温舒和公孙弘,家里都很穷,买不起书,一个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一个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为了避免打瞌睡,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战国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晋朝的车胤捉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来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境贫苦,却从不中断读书学习。汉朝的朱买臣,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刻苦钻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值得我们学习。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临近结尾处,又苦口婆心、声如洪钟:阿猫阿狗都有它们的使命,就像狗有替主人守夜看门的职责,公鸡有一早打鸣报时的职责。蚕吐丝供人们织布纺衣,蜜蜂酿蜜供人们享用。人呢?人不学习,何以为人。人不学习,连阿猫阿狗都不如啊。

    注:《三字经》经过三两周断断续续的消化,下一步计划千字文或弟子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疏忽或错误之处,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观三字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eo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