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远山存文库简书精选文章专辑
嘴里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菜根谭》前集 五

嘴里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菜根谭》前集 五

作者: 搂着锤子的老妖 | 来源:发表于2021-01-21 23:24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前言:嚼菜根是个苦差,咬着硬吃的苦,还会塞牙缝。我们试一下与时俱进,打粉制胶囊、菜根涮火锅、菜根泡酒,或许别有一番风味。

                              前集 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鸡毒中矣。
    (释义:耳中常听到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不如意的事,这才是修炼修行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都是好话,遇到的全是称心的事,就等于把这一行葬送在毒酒里。)

    今天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常闻逆耳之言,常有拂心之事”?多难受啊!“言言悦耳,事事快心”咋就不好了!多舒服啊!

    问归问,但是——我选择坚信这话是对的!

    人类不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人总是本能的追求让自己愉悦的行为。这做这件事起码得符合让我感到愉悦这个条件,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或是当下的、或是延后的,反正得有这个让我感觉到“舒服”的回报!当然这个舒服也包括没“那么痛苦”。

    “常闻逆耳之言,常有拂心之事。”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不愉悦的事!单论这个行为本,不符合人性,没人喜欢被人挑刺,没人想天天心里揣着大堆烦心事。再伟大的圣人也不会就单纯的喜欢听逆耳之言这个行为。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背后必然有更大的动因,有更大“回报”的果子在后面等着去摘。没有人单纯的只喜欢令自己痛苦的事。就算是自虐倾向之人,自虐的时候身体也是因为能感受到比“自虐本身的痛苦"更强烈的另一种“快乐”的。

    有人说不就是后面那一句吗,“进德修行”啊!不是,闻逆耳之言,怀拂心之事是行为;进德修行也一样是手段。我们要找的是这个行为或这个手段背后的目的。

    目的一样应该是让现在的自己、以后的自己愉悦多一点或是痛苦少一点!

    所以我可以先首先定性:

    1、“常闻逆耳之言,常有拂心之事。”这个小痛苦背后必有一个大愉悦!

    2,“言言悦耳,事事快心。”这个小愉悦背后必有一个大痛苦!

    先讲一个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实验过程很简单。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前后有653个孩子参加。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而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这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懂得延迟满足、自律、能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成功!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实验和对应的结论会间隔几十年的差别符不符合实现;这上面的一个类似于“小时候学习好的长大了更容易成功”的结论需不需要这个跨度几十年的实验去证实!

    但是—我认可结论这句话的正确性!

    听逆耳忠言感受到了痛苦和小孩子忍受十几分钟以再吃糖的痛苦应是一个原理。小孩子忍受十几分钟以后,可以得到比不忍受能得到更多的糖。那么我听逆耳忠言也应该有个延迟的,比不听有更多的“糖”的回报。

    但仅仅这个还不够,可能我“听逆耳忠言,怀拂心之事”不一定是为了吃更多的糖,还有一种是为了吃更少的“苦”!

    并非因为“进德修行”,而是“进德修行”背后的那份更大的甜或者更小的苦。

    现在辛辛苦苦努力赚钱,吃苦是为了以后多享受,多吃点甜。

    现在辛辛苦苦锻炼身体,吃苦是为了以后少生病,少吃点苦。

    现在应该不怕吃苦努力赚钱,努力锻炼身体,对我们自己有好处。——说实话,这句话是废话。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懂”。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是做不到?是因为不够自律?不够有耐心?不能知行合一?

    其实还是因为他们还没真正的“懂”,和“嘴里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样一样的。

    世上的好和坏,甜和苦并非都是清晰明了的。仅仅一个耐心或者自律解释不了。我今天应该买衣服还是买鞋子?应该学习还是应该锻炼?应该工作还是应该陪家人?中间的不同选择有不一样的甜和苦,但是它们是交叉混乱的。如果把自律和耐心拿过来,解决不了这一类型的问题。

    自律或者耐心,是心理经过自我权衡博弈的结果。心里博弈双方的力量,决定于这个人的见识、知识、经验、阅历等等各个方面。对于一颗糖和三颗糖的回报,大人就会比小孩能忍受更长的时间。并不仅仅是因为大人的自律性或者耐性强。而是大人的见识,知识,经验,阅历综合评分比小孩高,选项多,更有主动权,权衡博弈过程,能深谋远虑,选择更加理性。

    而这个“常闻逆耳忠言,常怀拂心之事。”便是一个权衡博弈的砝码。

    1,愉快和痛苦是两个相生相伴的因素。就像天平两端的一杯糖水和一杯药水。糖水多了,药水就会降升高。吃完冰淇淋,在吃西瓜,就会感觉到西瓜不甜,因为在人的感受里面,西瓜里的“苦”感觉多了。相反亦同理。
    2,人的感觉对痛苦比愉快更敏感。丢10块钱,感受到的痛苦比捡到10块钱,感受到的愉悦更强烈。
    (甜和苦具体论述,可以见我另外一篇文章:抽丝剥茧:月饼和浓茶)

    “常闻逆耳忠言,常怀拂心之事。”这颗砝码就像一个苦药,每次称量的时候,都可以放在苦的那边,以便压低甜的阀值。

    就像我们每次喝糖水的时候,丢进去一颗“苦”,压低我们对愉悦的阀值。就像我们吃冰淇淋的时候,里面添一点点苦,以防我下次吃西瓜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甜。

    “言言悦耳事事顺心”就像我们老是吃冰淇淋,完了喝白开水,感觉都是苦的。

    为什么要听逆耳之言,并不是我们听了以后就会照着做,就会改正。逆耳之言不一定都是对的,拂心之事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我们听了以后,我们在博弈过程中,我们知道这个选项的存在,有这个可以选择放在天平的“苦”的那边的砝码,手里握有主动权,保持“生活的天平”平衡胜算几率更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嘴里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菜根谭》前集 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uj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