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渐感慵懒,从客观上讲临近年关,内心有些许不安稳了。但是细一想,跟过不过年没有多大关系啊。早起刷到一则短视频说毛主席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意识到自己慵懒的原因了,原来生活里缺少了读书就压不住躁动的心。仔细算了算,过去七天里,有四天没有读书了。而我居然不自知,惭愧惭愧!
从数年前开始重新拾起读书的习惯,到了近几年形成了系统规划,效果一直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2021年大约读了十来本,但是没有记录书单。2022年开始整体规划,每天量化。标准是每天读20页,可以微量超出标准,但不计入次日任务。前一天未完成的任务,第二天必须在20页的基础上补回来。常规的一本书15万字到20万字,书页大约250页到320页之间。这么一算,一本书平均300页,每天读20页,大约15天读完。2022年我正好读完24本书,并且记录进电子书单,标记了读书的天数周期。但是以我吸收知识的效率水平来看,似乎这么读有些快了。于是在2023年减慢了速度,每个月读一本书。去年正好读完12本书。读书的速度慢下来,思考的深度提起来了,也是一件好事。2024年1月份即将过去,前两天刚读完第一本书。
总结这几年的读书功课,做得并不是很好,连续没有读书最长的天数达到五天。而近期更不像样了,一个星期里四天没读书,怪不得整个人慵懒不堪。惰性如毒,人一旦慵懒倦怠起来,就像中毒一样,浑身不自在。要不说现代人用“懒癌”来形容懒惰到一定境界的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净化内心,强化意志,否则会越陷越深。
关于惰性,还得要主动出击打败它。往实质了说,就是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
首先要有清晰的认知意识。比如在大家的认知里,读书能改变一个人。这件事就是正确的,那么就坚持做正确的事,但是不一定在细小的时间刻度上都能一点不落地做下去。有可能阶段性地不清醒、犯迷糊,但是大方向一定要清晰。要有刻意的想法和动作来支撑清晰的大方向。每天有意识地去想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没做,即使某天确实没想起来,但是抵不住每天想,总会想起来。一旦想起来,要迅速动作,比如把要读的那本书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翻开夹着书签的页码看起来,条件允许的话大声朗读一段。我就经常用这种方法,用朗读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更加投入、共情。
其次要有接续的主动思维。大家如果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就会发现,很多事一开始做得很好,有的坚持了很长时间,可是突然有一天中断了,而后这件事就干没影了。比如说写日记这件事,只要坚持每天写,一天不落,就能坚持很长时间。如果有一次落下了,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不写了。简书日更,有多少人是这么放弃的!我是2022年四月份加入简书的,从第一天起就开始坚持日更。2022年5月2日我截了一张图,日更文排行榜显示:日更第27天,排行第4513名。到昨天2024年1月30日日更第657天,排行第747名。630天时间挤下去3766人,相当于每天有6个人在放弃。这里强调前面所说的保持清晰的认知意识的重要性,一旦大脑里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思维,即使有些事落下一次两次,也能接续上,因为大方向不变,就能克服容错细节的不足。再回来说接续的主动思维,即使自律性很强的人能够在一件事偶尔中断一两次重新连接上,但是千万不要让中断次数增加,很容易失败的。永远不要尝试用会产生惰性的实际动作,挑战自己的自律能力。
惰性如毒,也能治愈。强大内心,强化行动,由内而外,知行合一。告别惰性,做一个自律的人。
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