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古人的姓名和今人不同,上古时代的姓名其实包含了四个部分:姓、氏、名、字。其中姓和氏最早的功能类似于如今身份证上的前几位,是用来标注你来自何方的,战国之后姓氏合一一直至今,但是名和字的区分却一直沿用到了近代。
古人的字也有些类似身份证明,有了字便代表你已经可以在社交场合活动了。因此字一般都是在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段(往往是成年)以后才会取,而且一般都会去找一些比较有学问的名士来取,所以普遍都很好听。
不光是好听,而且往往要求名和字之间要有某种关联,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关羽字云长(羽与云),曹操字孟德(操守和德行)等等,这样的字也确实需要有文化的人来取,而平辈之间相互称呼也要称字以示对其尊重。
这样的话比起字来,名就显得要逊色了一些,因此它也会变得相对私密。通常来说是绝对不可以称呼长辈或者上级,以及平辈和平级的名的,如果直呼其名,那么不是要开战,起码也是要与之为敌了。
而身为儿子来说,父亲的名字是绝对不能提及的,也就是所谓的“子不言父”。这种风俗在几十年前还有已存,比如儿子在为死去的父亲在坟前立碑时,上面的名字往往会写上“故先考某讳某”,加上讳字就是表示自己在进行避讳。
而在古代这样都是不允许的,尤其古代朝廷往往以孝治天下,一些士大夫对这种事情往往也会有很高的自身要求。
东晋时期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朝廷想征召一个叫王舒的人担任会稽太守,但王舒却以会稽的会与自己父亲王会相同,因此拒绝上任。尽管朝廷表示两个字读音并不相同(会稽的会读作“快”),但王舒却仍旧固辞,最后不得已朝廷只好将会稽郡改名为郐稽,王舒这才答应下来。
长辈和晚辈之间如此,上级和下级之间也一样,而在古代,这种避讳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位于万万人之上的皇帝了。在一个朝代,不仅当朝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就连皇帝的先祖也要避讳,有的时候甚至连皇后的名字都要避讳。这种避讳不仅表现平时的说话中,而且在日常的公文和史书记录中都必须要执行。
因为皇家的影响力,导致这种避讳编辑当时整个时代,甚至也会因此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蔡邕的女儿,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蔡琰。她原本姓蔡名琰字昭姬,却因为昭字犯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的讳,因此有晋一代都将其称呼作蔡文姬(或许是因为司马昭被追谥为晋文帝的缘故),导致此后文姬的字流传了下来,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原本的字。
同时王昭君也因为犯讳而被改叫做明妃,不过其影响却并不广泛。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并非是名字犯讳,而是庙号犯讳,因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名字叫做玄烨,因此清代都将李隆基称为唐明皇。清代是戏曲兴盛的年代,有很多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曲目,随着戏曲的传播,也让唐明皇这个名字为人所熟知。
此外还有人说观世音被后世称为观音是因为避了李世民的讳,不过此事还尚存争议。
虽然观世音的避讳需要探讨,但是确实有很多历史人物在史书中因为避李唐皇帝的讳而被改名,这主要体现在唐朝人所编纂的基本史书《晋书》、《南史》、《北史》以及《隋书》中。
因为唐朝修史跨度近乎四百年,其中涉及的地名和人物众多,因此有很多人中枪。比如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因为名字与唐高祖相同,因此书中只能称其字,叫做刘元海;后赵皇帝石虎因为名字与李家的祖先李虎重名,因此也只能称字,被叫做石季龙。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书·石季龙载记》中讲到一件事,说某日某地突然出现一只石头制成的老虎,也就是石虎,因为这事祥瑞,因此官员将其报告给了石虎,石虎听闻十分高兴地说道:“虎者,朕也!”
可是因为晋书要避讳这个虎字,因此只能用别的字进行替代,于是发现的石虎就被叫做石兽,而石虎的那句话就变成了“兽者,朕也!”生生将一句自夸的话变成了自己骂自己的话。
此外还有之前提到的避皇后讳,这里比较有名的是东晋的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她因为儿子登基称帝而被最尊为皇太后,从此东晋就要避讳春字,一律改称阳,《春秋》在那个时候就变成了《阳秋》。但影响最深的还是如今杭州市的富阳区,这里原本叫因为富春江而命名为富春县,结果因为这个避讳改名富阳,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