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叫田登。此人对自己的名字非常在意,于是要求别人进行避讳。一旦有人触犯,他就会勃然大怒。胥吏与衙役因此常常挨板子。
“灯”与“登”谐音,也在避讳之列,所以一州之人全称“灯”为“火”。
转眼到了元宵节,按照惯例,州治里要放三日花灯以庆祝节日,并须提前写好告示,通知百姓们进城来游玩欣赏。为了不惹怒太守,州府发布的文案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过去,我们常常用这一典故来证明帝制中国的独裁与专制。但就事论事,它实际上来自于源远流长的避讳文化。

何谓避讳?
现代社会,姓名只是一个符号,用来指代某个具体的人。然而在古代,人们却认为人的姓名与他的健康、安全和命运等息息相关。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通常不愿让别人知道或使用自己的名字。与此同时,人们也尽量避免说出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从而展示对对方人身安全的维护,以此表明自己对他的敬畏。
这种习俗就是避讳。
按照所避名讳的用字情况,避讳可分为三种:正讳、嫌讳和偏讳。
如果只避和君主、尊长相同的字,就是避正讳。
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本名异人,后来改名作楚。始皇即位后,便改楚国之“楚”为“荆”,以避讳父亲的名字。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改“邦”为“国”,于是先秦常用的“邦家”变成了“国家”,一直流传至今。
刘邦的妻子吕后,名稚。稚就是野鸡,于是自此以后,“野鸡”便被剥夺了“稚”的姓名权。汉文帝叫刘恒,所以恒山赵子龙变成了常山赵子龙。不止人间,神界的恒娥也因此改了名字叫嫦娥。
李渊的太祖名叫李虎,唐代建立后,为了避讳,便称“虎”为“豹”。成语“管中窥虎”因此改为了“管中窥豹”,并沿用至今。
如果同音或近音的字也要回避,则叫做避嫌讳。
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蒸”读音相近,于是“蒸”便改名为“炊”,武大郎卖的“蒸饼”也就被叫做了“炊饼”。这一改,引发了误会,使得后人以为他卖的是烧饼。
明武宗朱厚照曾经下了一道荒唐的旨意:禁止百姓杀猪。为什么?因为“朱”为国姓,与猪同音,而且他本人又属猪,所以要避嫌名“猪”。后来经过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劝阻,禁猪令才无疾而终。
对于名字中有两个字的,先秦时,只要避免二字连用即可。如李大傻,他的子女只要避免连着说出大傻二字即可,不用单独避讳“大”和“傻”。
但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中任意一字都要避讳,这叫做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登基以后,不仅“世民”连用不行,连单独的“世”、“民”也要避讳。为此,唐高宗将“民部”改成了“户部”。
诗鬼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读音相同,为了避讳,他终生不能考进士。
韩愈闻听后愤愤不平,作《讳辩》为李贺辩解: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叫仁,那儿子岂不是连人也做不成了吗?
然并卵。在强大的避讳习俗下,韩愈的声音没有惊起一丝波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