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
诺贝尔奖的秘密

诺贝尔奖的秘密

作者: KSZxMX | 来源:发表于2015-10-27 16:06 被阅读820次

    诺奖的运营模式还是值得我们国家的相关机构加以借鉴的,如我们的红十字会、社保基金。

    文│张兴军

    1900年,瑞典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将他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旨在奖励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一基金最初设立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从1901年开始颁发,并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获奖者。

    后来,瑞典皇家银行在1968年加磅,奖金又增设了经济学奖,至此诺贝尔奖的六个单项奖基本成型。

    截至2015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每年诺奖光奖金一项支出就接近5000万元人民币,还不算金质奖章、评委、基金会基本支出等一应费用。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数额确定的奖金在发了一百多年之后怎么还发得不亦乐乎?显然,诺奖基金会的管理者们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

    在诺奖的官网上明确写着基金会的核心任务,即基金会负责管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留下的财富及诺贝尔奖的颁发,从而保证遗留资产足以覆盖长期的诺奖颁发。

    人家外国人办事也着实靠谱儿,说可持续发展就可持续发展,有数据为证:截至2014年年底,诺奖基金余额为38.69亿瑞典克朗,约合30亿元人民币。奖金不仅没发完,还越发越多。不止是越发越多,这增值的速度也有点惊人。

    诺贝尔去世时说,他的遗产是为了让学者衣食无忧,不担心生活问题,并建言奖金额要相当于大学教授的20年薪水。当然,诺贝尔也深知3100万克朗虽然数目不小,但要想长期覆盖、利被世界,难度颇为不小。所以,这也是留给基金会创立者的艰深命题。而从1901年至1953年的诺奖奖金池的变化,也能看出个中的困难所在。

    在诺奖创立的五十余年时间里,基金曾一度锐减至2000余万克朗左右,刨除通胀因素之后也仅剩创立时的三分之二。而根据统计数据,据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奖金仅余创立时的三分之一。

    正是从1953年开始,诺奖基金终于实现了逆袭,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实现了百余倍的增值。其根本原因便是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的选择。这一年,瑞典政府允许基金会独立投资,可将资金投向股市和不动产领域。这一开明的政策,导致诺奖资金池在进入上世纪70-80年代后不断攀升,从而有了今天我们惊诧和艳羡的近40亿瑞典克朗。

    具体而言,就是诺奖为投资设定了收益目标——去除通胀因素之后要达到3.5%,这要高于目前每年诺奖用于发放奖金占基金总额的比率,即2.4%。在诺奖的投资组合中,股票占五成,固定收益类占20%,其他资产占30%。这种投资策略,其实已经相当成熟,所以诺奖近年来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设定的收益目标。也就是说,每年诺奖用于发放奖金的资金,仅仅是收益部分就已经足够,根本不需要再动老本了。不止是过去的一百多年,未来更久的时间,诺奖仍将为那些给人类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的人们提供源源不绝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动力。

    很多人都问,如果诺贝尔奖生在中国会怎么样?这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因为要考虑到资本市场是否成熟,投资管理的硬性规章制度,以及运营、管理资金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等多重要素,从宏观到微观,这都是一个莫大的工程。好吧,就不做这种没有意义的假设了,毕竟年代、背景都相距甚远。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李约瑟难题,解答清楚了也显得无关紧要。

    但是,诺奖的运营模式还是值得我们国家的相关机构加以借鉴的,比如我们的红十字会、社保基金。那么大的资金池,如果能放下身段好好学习一下科学的投资策略,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增值效果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诺贝尔奖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mx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