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正在给你写信,虽然,信可能偏向于我,而非你。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是一个俄国作家所写,译文的俄罗斯风格很突出,就是那种能让你一下意识到这是俄罗斯人写的那种冗长。内容是'我'记录了一个人柳比歇夫的一生,准确的说,是'我'记录了柳比歇夫对自己一生的记录。
柳比歇夫是一个前苏联的昆虫学家,但他的建树远不局限于这个范围,他博学而深刻,数学,生物,历史,哲学,在那些领域,他从不盲目的跟从,而是有着自己的批判性的见解。他著作颇丰,建树颇多,好吧,其实可以省略到‘颇’这个字,因为实在是非常多,以至于让人惊叹,他是哪里来的这么多时间,来完成这些事的。
而这,也是我想要给你写这封信的原因。如你所知,我的效率用低下来形容,都是欺负了低下,尤其是在暑假,最多的就是葛优躺,直到手机没电,需要充电器的时候动一动。
柳比歇夫自然不是这样,以下,我摘录一段书中他的时间开销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日程排的满满的,连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书籍,都放到了休息时间,每天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了时间,他大概是世界上最好重复的人,因为他的一切都记录在案,而他大概也是最难重复的人,因为,他记录了整整一生。
坦白地说,我做不到,即使是在快开学的时候,奉行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的我,也依旧无法一天六七个小时的学习,他记录的一直是纯学习时间,而非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发呆,喝水,打盹,这些是都不计算在内的。
用他的日程表,大概是钻研数学钻研久了,效率开始降低的时候,就该看看生物了,累了就去看看文学著作。他很有计划,就像是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安排好了今天怎么过。
他的一生,简单,和谐,规律。
他非常的珍惜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也可能只是我,时间是不应该均匀分配,有事闲的无聊,有时忙得只能熬夜。
时间原来是不能倒转的,也不能储存起来,把多余的时间放到仓库里,要多少取多少。如果能这么做,倒是挺方便,因为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时间的。有时候他压根儿无处可用,只好磨时间。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有些人,时间对他们是个累赘,他们不知道把它怎么办,怎样开销打发。
然而对他来说,完全不是这回事,他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计划与安排。他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庞大的目标,甚至是人生目的般的存在,然后,他的每一天,每一步都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他甚至估计了自己的长寿,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来准备,当然有时他的寿命也没有那么长,但是,他播种就好,虽然不一定,或者一定不能看到发芽。
他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如果你细心,你也一定发现,他在写信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而这似乎是与他的终生目标是不相关的,可是,这却是合乎他的人生道德的,他也同样乐于助人,与人分享他的知识与经验,他一直都过着这种高尚的生活,他的回信有些是可以直接作为学术论文发表的,而且这也并非无益于他的研究,有些灵感,正是来源于书信。
他的诸多成就必然是与他的时间管理分不开的,而我也打算实践一下,对了,他并不只是记录,并且每月每年还会有整理。当然,作者在文末也提到了,柳比歇夫之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和他崇高的目标和道德是分不开的,浪费时间对他来说,是不道德的。
我自然做不到如他,但是,倘若能够学得一二,也是受益匪浅。
抱歉,絮絮叨叨这么久,劳你费心阅读了,简言之,我希望你也能把这本书看一遍,那时你就能明白,我现在的震撼了。
以下我再摘录一段柳比歇夫对时间的看法
柳比歇夫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使我大为惊讶。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挨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他对时间就象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
“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
形成对比的自然是我们的做法
我们好象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
谢谢,你来阅读,打扰,愿阅读柳比歇夫后好好利用时间吧,与君共勉。
夏子的话:
最初这确实是一封信,纸质的,但是,确实不知应该给谁,关于‘你’的部分太少,‘我’的部分太多。之所以还是写信,大概是看了柳比歇夫的信,对信这种载体产生了兴趣。
总体用时 1.5h
今天我尝试了一下事件时间记录,感觉效率确实有所提高,希望你也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