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走路摔倒了,你会去扶吗?在江滨公园,经常看到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做法是:马上去扶;边扶还要边夸张得说道:“乖乖,没摔痛吧,来抱抱。”有些年轻的父母也会这样,而更多的年轻父母的做法是:不扶,即使孩子都哭了,并且可怜兮兮得看着Ta,Ta也只是轻松得说到:“没事,不痛不痛,来,自己爬起来,你可是男子汉。”
这2种做法,其实都很极端,都不对,后果很严重。
A、一摔就扶,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冒险精神和责任感。
这样被带大的孩子,典型的特征是:懦弱,没有冲劲,做什么事都感觉没劲,因为他们做什么事父母长辈都要过分的干预,理由还很充分:“害怕孩子受伤,走弯路”。学文理科,父母做主;大学报考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父母也要做主;毕业后做什么工作父母也要做主;甚至娶什么样的媳妇,父母都要强行干涉。啃老族就是这种教育的典型悲剧。
而很大一部分,就是现在职场上、让很多老板头疼的的90后,典型特征是: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或者打发日子,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一下班就走,让他加班什么简直是妄想,岗位之外的事一律不做,一不开心就把老板炒鱿鱼了,在家混个几个月,再随便找个工作。这样的孩子,你认为会有多大的出息?没有出息,甚至满足不了自己基本的生存需求,你认为他们会过得幸福快乐吗?
B、摔了不去扶,是典型的忽略孩子的感受。
换位思考下,你在厨房里摔倒了,你老公进来看到,然后一脸轻松的说:“没事没事,不疼不疼,自己起来吧。”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别以为孩子还小,其实孩子的感受跟你一样。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基本的安全感,感受不到爸妈的保护,虽然表面看孩子很坚强,自己站起来了,但你会发现,孩子会经常无怨无苦的哭闹,这是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还有很多这种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半夜会突然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睡。被这样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有2个典型的表现:
1、忽略父母的感受。
我经常看到很多父母被孩子气得半死,而孩子在一旁却若无其事,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样的场面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或者就发生在你和孩子身上?这不能怪孩子,因为在他小时候你就是这么对待他的啊!再长大一点到了青春期,孩子到了叛逆期,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加倍的叛逆,让其父母苦不堪言。但怪不得孩子,因为这些都是在孩子一岁时,你自己种下的恶果。教育孩子就是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成为学校小霸王,甚至地痞流氓。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小学校园里,拿出类似下图这样的铅笔画表情包,给孩子们识别。大部分孩子都能识别出“开心、快乐、愤怒、伤心”等大部分表情,但发现有一部分人几乎辨别不出来,而这部分人都是学校里的“小霸王”,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喜欢欺负别人呢?曾经人们都把这个归结于“性本恶”。这个实验则告诉我们,这些“坏孩子”喜欢欺负人,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经常体会不到别人的情绪。他们不觉得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到对方,会让对方伤心、难过、愤怒!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忽略了感受!
嗯,如你所愿,他成为了男子汉,但却是一个让人讨厌、甚至被社会唾弃的“男子汉”。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其实很简单,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样他的心智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具体做法是:
①、马上赶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宝贝,哪里摔痛了吗?如果孩子只是轻微摔倒,感受到你的关心自己就会爬起来的。
②、如果孩子摔痛,大哭不止,你就要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妈妈看到了,你被台阶绊倒了,摔得很痛对不对,妈妈知道你很痛,来,妈妈摸摸;那我们休息一会儿再玩,好不好。
③、肯定孩子的行为:孩子一般一会儿自己就不哭,又去学走路了,这时候父母就要去肯定孩子的行为,记得是“肯定”,而不是简单的表扬,“宝宝你真棒”。正确的做法是二级反馈,即说出宝宝做的好的具体行为并肯定,比如:“宝宝你真勇敢,自己又站起来去玩了,不怕摔不怕痛,真是个勇敢的小朋友”。这样的二级反馈比一级反馈好的地方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勇敢,而被爸爸妈妈肯定和表扬的,所以以后我要更加勇敢。
用这种情感的方式引导孩子,优点很多,最显而易见的是:
•因为感受到父母在关心他的感受和情绪,所以会让孩子学会认识和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哭闹;
•因为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引导,孩子会更少的发脾气,亲子关系也将更融洽,就不会出现有些父母反馈的:现在小孩子叛逆期是不是提前了,四五岁就很不听话。
•因为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也同样会尊重别人的感受,所以更容易结交新朋友,很小朋友们和谐共处
•因为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还学会了如果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如何面对逆境。
育儿没有回头路,更没有后悔药,过去了就过去了,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所以,在育儿这件事上,请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技巧,才能培育出一个积极乐观、有责任感、有冒险精神、孝顺有爱心的好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