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
钢琴家:不聊英雄主义,只听战争中的肖邦

钢琴家:不聊英雄主义,只听战争中的肖邦

作者: 孤独放映室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8:48 被阅读2次

    此篇分为4Part

    Part1:战火中的肖邦

    Part2:钢琴家的沉浮

    Part3:人性的流放

    正文:

    我们习惯了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从电影开场我便把钢琴家代入英雄角色,就算他一次次屈服于纳粹,我仍期待他下一次会站起来反击…直到,他都在躲着…

    这部电影,不是要歌颂英雄,而是从一个钢琴家的角度,主观,不作任何辩解,不参杂个人感情地,步步揭露战争中人性的自私、懦弱、恐惧、无力、冷血、卑微…

    1

    战火中的肖邦

    钢琴是整部电影的情绪,将音乐与战争片完美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高度。

    电影的钢琴曲多是肖邦的作品。有评价肖邦是:“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肖邦的音乐早已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

    开场:《C小调夜曲》

    钢琴声伴随着电影开场,黑白的城市,日常的街景,来往的人们…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预兆…

    镜头从黑白转彩色,一双修长的手在键盘上跳跃,指尖流淌着《升C小调夜曲》…

    突然枪声爆炸声响起,但钢琴声仍在继续…即便面对战火,不到最后一刻,钢琴家都舍不得停下…钢琴已如他的生命般重要。

    枪声与钢琴声的强烈冲突,预示悲剧开始…

    //:

    饭店:《第一钢琴协奏曲》

    德国纳粹党迅速占领波兰,把犹太人驱赶至集中营。席皮尔曼在饭店给人弹钢琴…弹的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830年,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对幸福的憧憬…

    讽刺的是门外贫穷的人饿死街头,有钱人在饭店里吃饱喝足,听着钢琴,数着钱…

    //:

    公寓:《降E大调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多洛塔的丈夫将席皮尔曼安置在德军医院对面的一所公寓,公寓里有一架尘封已久的钢琴…

    席皮尔曼不停地逃亡,时刻警惕,时刻战战兢兢,饱受饥饿,吃过这一顿,不知下一顿,活过今天,不知明天……

    当他看到钢琴的那一刻,再也按耐不住,慢慢掀起琴盖,准备抬手触键,一首《波兰舞曲》响起,看他专注与沉醉的表情,似乎这一切未曾发生,在琴声中,他得到了片刻的逃离与安宁,在跳跃的指尖,他得到了释放…

    镜头拉近,那双手凌空在键盘上方…在战火身中,弹一首钢琴曲已是奢侈,即便是假弹,也已满足,一首《波兰舞曲》道尽他的心境…

    阴郁的色调和慷慨激昂的动感相结合,弹出肖邦式的民族精神,身处苦难,心怀希望…

    //:

    德国军官:《G小调第一叙事曲》

    最后的藏身之处也被炸毁,席皮尔曼饥饿无比,拖着虚弱的身体逃亡,恰巧躲到德军的指挥处的阁楼,然而被德军上校发现…

    席皮尔曼为德国军官弹奏的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

    演奏开始,席皮尔曼低头看着交握的双手,若有所思…被战争摧残的双手再次触碰键盘,略显生疏与紧张…很有可能,这将是他弹奏的最后一首钢琴曲…

    缓慢的节奏响起,军官沉浸在琴声中,节奏越来越快,琴声急促,落键后的双手微微颤抖

    此时琴声如心声,缓慢中无奈,急促中发泄,对战争的绝望,对生存的渴望,痛恨却懦弱…

    琴声在被战火摧毁的废墟中飘荡,物是人非,导演把悲凉发挥到极致…

    《G小调第一叙事曲》正是在华沙革命失败,肖邦流亡法国的时创作,完美切合电影的背景,席皮尔曼的处境…钢琴的跌岩起伏,强烈的情感迸发,让德国军官深受感触…

    波兰解放后,席皮尔曼重新在电台弹起《C小调夜曲》,只是物是人非,他不禁湿了眼眶…战争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他便用一生来弹奏。

    在辉煌的舞台上,他再次弹奏《波兰舞曲》,战争无法熄灭的民族精神,将继续弹奏…

    2

    钢琴家的沉浮

    从穿着西装领带,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到衣衫褴褛,满脸胡渣的逃命亡徒…面对战争,他是懦弱的,要么躲着,要么逃跑…

    在白天,在夜里,听着外面的炮火声,孤独无助,随时都会饿死病死…

    一个人走在横尸遍野的街上边走边哭…与家人分散,周围的人都死了,这一切措不及防,又似乎有所准备

    曾被女孩仰慕的钢琴家,像流浪汉一样,用那双弹钢琴的手捧起医院的脏水,喝下…

    站在门外地看着喜欢的女孩,眼神满满的渴望但又不可触碰,战争中爱也卑微…

    战火摧毁的城市,千仓百孔,一个佝偻的背影步履蹒跚,似乎被风一吹就倒…被纳粹追捕惨打羞辱,被战火炮轰,被饥饿折磨…他还活着,他还可以继续弹钢琴…

    他不是英勇抗战的英雄,他只是稍有名气的钢琴家,顽强的求生欲、绝佳的运气,忠诚的人脉让他活下来了…

    我们对死者怀念,但不要对活着的人批判。

    3

    人性的流放

    电影中很多细节刻画了战争中复杂的人性,每一幕都在挑战你的底线。

    咖啡厅挂着犹太人和狗不能进入的牌子;犹太人没有鞠躬,而被纳粹狠狠地打;犹太人不能走人行道,只能走水沟…

    儿子看着父亲饿死在街头,而路人像往常一样走过,习以为常;任由人戏虐,叫跳舞就跳舞,叫演奏就演奏…

    战争面前,没有尊严可言,然而习惯了战争才是最可怕的

    看着活活被打死的男孩;看着对面的坐轮椅的老人被扔下楼;看着被一枪抢打死的人,他们无力反抗,他们不能大喊…

    生命不是生命,而是一只路过的蚂蚁,随时碾死,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罪恶感。

    疯子都懂得阿谀奉承;富人在喝着咖啡,数着钱;穷人只能跟穷人抢食,即便掉在地上,也要吃;曾经不愿为纳粹卖命,如今也跪在德军面前卑微地求饶…

    终于等到解放,席皮尔曼却被波兰人误以为是纳粹,差点被打死…

    战争的众生相,每个人都在为了活着用尽办法,使尽手段,小心翼翼。

    电影把人性撕碎了给你看,赤裸裸地…这一切只是发生着,没有辩解。观众感到愤怒,也只能憋着,这里不会有英雄反转的戏码…

    只有悲剧中温存一丝丝温暖的人性,就像星星之火,但不会燎原。

    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蓄谋反抗的犹太人,正在逃亡的波兰人,有恻隐之心的德国军官…他们都在自身难保的时刻救助钢琴家…

    不以派别/阵营去定义好人与坏人,无情的的战争下仍有人心存善念,作恶的是战争,是无尽的欲望,野蛮的侵略。

    //:

    纳粹在屠杀犹太人的同时,日本也在屠杀中中国人。任时间流逝,历史不会忘。

    同题材电影推荐:

    《美丽人生》、《辛德拉的名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钢琴家:不聊英雄主义,只听战争中的肖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n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