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新”词,知其意,解其形,原其质。遇到“新”词,知其意,解其形,原其质。今天的主角的名字叫做“凝视”。
这里是树的日常,您忠实的日常记录者。
“凝视”这个词通常和“男性”或者“女性”在一起打组合拳,电影文学艺术的赏析中经常能看见它的倩影。
丹妮·卡拉瓦罗曾这样对凝视下过定义
“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和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它同时也是探查和控制。它洞察并将身体客体化。”
简单来讲“凝视”,这是带有引导性的活动,通过个体像病毒一样扩散到社会里。凝视者通过凝视让被凝视者呈现出他所希望的样子。
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创造性的活动。
楼上把这种强烈的自主性所引导后产生的效果称之为权利。笔者是要稍微抬一下杠的。
这种解读放在社会领域中,会因为社群的不同会造成对“权力”概念的主观代入,让一个本身是无性别的词汇变成了具有性别倾向的解释。所以对这种解释持保留态度。
但不管作何解读,凝视这个词在诞生之初,就拥有了较强的二元对立的占位。它们可以粗略分为:观看者对被观看者的凝视、主体思维对主体的凝视(自我凝视)、主体的感性凝视与理性凝视。
因为后面两个会进入到哲学思辨的领域,与今天我想要讨论的话题不太吻合,所以暂时放到一边。今天的话题从凝视者与被凝视者说起。
为什么这种凝视会具有这种引导性呢?
我们要从凝视的形式开始看起。你可以把凝视想象成一个镜头,镜头前是演员,镜头后是导演。
数不清的导演意识指导着演员的姿态,让他们在荧幕前呈现出具有普世“美”的样子。这种在传播中的“美”被其他受众了解、效仿形成了一种范式。
范式的不断更新又会影响导演意识的更新,他们一层接一层的慢慢把框架束缚在对某个特征的追求上,最终导致了“异类”美的出现。
那么现在就有两个问题
导演和演员分别是谁,他们又为什么变成了导演和演员。
现在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男性凝视。这也是我们在影视剧或者文学分析里最长遇见的一个名词。
男性凝视,就是带有男性意识的主观改造镜头。这时候导演是男性,演员是女性。那么同时,观众也是异性恋的男性居多,在这种场合下的女性,需要迎合男性的市场。
为什么要迎合男性市场?
因为需要市场。
为什么需要这个市场?
因为时代背景下的自给能力低下。
什么叫时代背景下的自给能力低下?
一是身体构造的差别,二是社会所带来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差别。
第一点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在科技并不发达更强调体力的时间段,女性的优势很难被体现出来。
第二点,社会所带来的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差别。一个社会的话语权如果被掌控在人员结构比较单一的群体,那么这个社会很容易走向巅峰,也很容易走向衰弱。
因为话语权单一意味着人口阶层流动性不强,阶层流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必然有每个人接受知识教育程度的不同,每个人接受知识教育程度不同的原因必然指向着话事人的屁股。
这种接受教育资源的程度不同,以及接受教育的内容选择不同导致了这个时间段女性自身的话语权比较弱。也容易滋生能够让他们通过男性凝视途径增长“自身价值”的条件。
男性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愿意为这群“演员”们付费,女性喜闻乐见于这种付费并且还会与“同行”竞争,两败俱伤后让那个在她们之上的人坐享渔翁之福。这种不断的循环造成了一个社会性的大闭环。这个大闭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镜头,监视着那时女性的生活。
不过这种镜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增加“她”视角的机位。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叫做女性凝视。
这个语境之下,导演是女性而演员是男性。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升级,让男女的性别鸿沟逐渐缩小,虽然我们依然能够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见女性在求职的过程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但这种报道也意味着现代女性摘下自己的传统社会标签并非孤军奋战。
回到女性凝视上面,导演通过女性凝视,让荧幕上呈现出了完美男性,但是这种“完美男性”带有着极强的“商业化”。碎片化的标签构成了这些完美男性的符号,让他们成为了女性钱包里的一声声叹息。
当然还有女性对女性的凝视。你跟男朋友出去的时候不一定要化妆,有的姑娘甚至头都不洗直接顶个鸭舌帽就往烧烤摊里钻了。但是当你准备跟姐妹逛街的时候甚至连午觉都不睡,就要化个仙女妆。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女性凝视的狂欢。重点是化妆吗?不是,是跟着视频博主、跟着小红书或者知乎等等kol的脚步,跟着朋友一起参与其中的感觉。女为悦己者容,这个悦己背后,是女性凝视掌控着的话语权。
现在网络上依然有很多论调是“女性化妆是为了取悦男性”,我倒不否认,但至于是取悦的哪一部分男性群体,我觉得男性同胞心理应该是有些b数的。
男性凝视与女性凝视的在“自为”和“他为”的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的魔幻大剧。
人们讨厌的是这些凝视吗?我想绝大部分人也会在这些凝视中寻找的安全感,我觉得如果真要说反感,应该是讨厌被这种凝视强势的贴上标签,被拉入商业化,让他或者她一个原本的人,变成了明码标价的物件。
消费主义总能够见缝插针在各个领域施展它那该死的魅力。
在这个市场里面,男性也成为了这种审美的遭难对象。情商低、直男、死宅,一系列被标签化的贴图遮盖了起本身的光彩熠熠的一面,同那些被男性凝视控制的女性,一起迷失在社会的洪流之中。
人们真正所期待的不是在凝视中的所谓的谁高谁一等,我相信人们都有自发的对“真善美”认识追求的渴望。
而和它平行的话题,男女平权并不是职能的固化,也不是情感里的高下。这里面的核心应该体现在尊重上。
尊重美、尊重爱、尊重人。
这个时候,故事的反派似乎变成了那些资本家。
有那么一句话,“人人都骂资本家,人人却都相当资本家。”这里其实是在混淆了视听,人们相当的是资本家吗?人们是爱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家也是金银的狗,但谁又不是在汪汪叫呢?不过是为了生存,不过是为了生活。我们痛恨的是资本吗?不是,是剥削。我们同情的是被剥削者吗?我们不同情愚蠢,但我们同情那些被逼无奈作出的选择。
我们常说雨过天晴、马上就有转机,但是似乎那些关键的节点就像满天繁星,闪烁如灯,沉默如心。
但好在我们永远可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我们努力不让自己被周围的环境所胁迫,我们去抗争,去寻求,去追逐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人非要“凝视”的时候,就朝他放个屁吧。
这里是树的日常,您忠实的日常记录者。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