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华人文化圈的“曾国藩热”热度不减,似乎自从清末开始,中国人就存在一种“曾国藩情结”。比如民间就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出过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就是曾国藩。而这半个“圣人”被后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顶礼膜拜。尤其毛泽东的那句“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的“曾国藩修为可为世后法”,更让他成为一代传奇。
曾国藩(1811一1872),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独一无二的人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在他的思想中,既主张“以程朱为本”,又主张“博取众长”。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在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义理为体、洋务为用”的主张。
这样的半个圣人在30岁以前却是资质平庸,且不说七考秀才才中,同僚左宗棠就说曾国藩“欠才略”、“兵机每苦钝智”。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也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
可见曾国藩并非天才,他一生遭遇五次重挫,受尽困厄,又回到平实。百年来,对他的毁誉都很极端。他到底是“千古第一完人”还是卖国贼?是圣徒还是刽子手?曾国藩身上体现了人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中国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
今天翻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书中不仅讲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政a治家成长的全过程,而且还细致分析了曾国藩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信奉迷信的神秘细节,可贵地是为读者揭开了曾国藩接近普通人的那一面,被学界公认为是讲述曾国藩最丰满也最有趣的人物传记。
曾国藩是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a制核心的职业官b员。由一个“愤青”脱胎换骨,从理想走入现实,其修身、处世、治家、做人等等修为及作法,都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效仿的。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职场的复杂微妙的“潜c规则”,还可以看到曾国藩正是用与众不同的一时“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一世“精明”。
曾国藩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长高。”耐人寻味。
我自然相信,真实的曾文正公,远比那个人们消费了百余年的半个“圣人”更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