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在村里是个精神强悍、颇有想法的人。文化程度高,对自己要也求严格,一般的人根本入不了她的法眼。
因此,她30岁了,还没有找到意中人。大伯大娘为这事整天忧心忡忡的,很不开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一般青年男女,都是二十左右结婚的呀。30岁,就是现在也算大龄了。
后来,远房的一个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男朋友。33岁了,没有结过婚,而且还当过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当时他是在县电厂上班,是一名国家的正式工人。据说人长的也挺帅的。
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大姐心里总算有所松动,答应和人家见上一面。见过面后,大姐不是很满意,但也不讨厌,说以后处处再说吧。
男方对大姐很满意。不是因为大姐长得漂亮,是因为大姐的谈吐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的文化水平没有大姐的高,对大姐多少有一种钦羡之情。
俩人都老大不小了,见过面之后,男方就催促着要求结婚。这倒没什么,那个时候的婚姻都是这样:双方见过面后,只要没有什么意见,就可以扯结婚证结婚了。
大姐似乎有些不情愿,但又耐不住大伯大娘的劝说,最后在大年30那天结婚了。
那时候,国家提倡勤俭节约,结婚很简单,可以不宴请宾客,也不要什么彩礼,两情相悦就行。新婚夫妇的新房布置得也简单,墙壁装饰一下,有张新床和新铺盖就行。
那天天气晴朗,比较暖和。大姐和姐夫两个人穿着新衣服,一起肩并肩走着,一点都不像结婚的样子,倒像是出门赶集一般。
大姐的个性非常强,姐夫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最后都是姐夫做出了让步。俗语说,好男不和女斗嘛。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的第一年,大姐考上了大学,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毕业以后,大姐留在了省城,在一所中学教书,姐夫仍在县城。儿子也跟着大姐在省城读书。
当时姐夫很不自信,觉得自己只是初中毕业,学识浅薄,和大姐不匹配,害怕大姐和他离婚。
大姐却没有这样想过。她说婚姻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承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能因为彼此的身份变了,地位变了,就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抛弃对方,抛弃家庭。那还算什么人呢?
大姐带给姐夫的有压力,也有动力。从此以后,他努力学习专业技术,认真钻研业务,慢慢地,他就在厂里崭露了头角。几年过后,他就被认命为了抓技术的副厂长。
大姐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她的业务能力非常强,教学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一直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年年都被评为模范,教师节期间,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上了电视台,受到了市长的接见。
因为工作能力强,社交能力也强,五年以后,她被提拔为了校长。
当上了校长,工作比平时不知道忙了多少倍,忽略了家里,也忽略了姐夫的感受。二人之间曾经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甚至闹到了要决裂的地步。
然而,毕竟都是中年人,都是经历过风雨的人,问题考虑得比较成熟,比较全面,做事也比较顾全大局。最终二人抛弃前嫌,握手言欢。
现在,姐夫根本离不开大姐。二人形影不离,经常相伴出去旅游,去走亲访友。二人年轻时不会浪漫,在众人面前从没有牵过手。如今老了,两个人也不顾忌那么多了,经常手拉着手出门散步。边走边聊,有时说到动情处,还会哈哈大笑,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
年轻时不懂爱情,不懂相处之道,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爱自己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很多事情都看明白了,也看开了。
爱人,是用来爱的;家,是用爱来经营的。只要二人同心同德,那么家就会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生活也就会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