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呢,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我也一样,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却迟迟没有翻开。
印象中人们提到这本书的场景通常是这样的,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很是烦恼,另外一个人戏谑到“哎,真像少年维特的烦恼”。所以,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好像是本无病呻吟的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少年的烦恼,具体这烦恼是什么,不清楚,只觉得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也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翻阅。
而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少年维特的烦恼可不是无病呻吟的烦恼,而是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刻都会面临的烦恼。书中的很多场景你一定似曾相识,很多语句一定击中你内心的某个地方,引发你强烈的共鸣。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一生创作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无数,著名诗剧《浮士德》便是他所作,是当之无愧的大文豪,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这本书是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全世界青年的关注,成为畅销书,甚至很多青年模仿维特的穿着,青色燕尾服搭配黄色马甲。可见这本书在当时的火爆程度,也正是这本书使歌德名声大噪,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全世界的青年。
据说歌德在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个星期之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个作品,作品采用书信体,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少年维特是如何一步步深陷社会现实不如意、感情不得的泥沼,最终走向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维特出身于富裕的市民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也颇有才艺,同时又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他生性善良,多情,追求纯粹的的爱情、珍视亲情、友情,关心民间疾苦。但现实的环境有诸多无奈,封建思想,官僚风气,不平等的阶级思想都让他很是烦恼。
因为一件感情纠葛,维特心里很是无奈和困惑,一个少女对他萌生了爱意,而他并无此意,他一方面觉得不是自己的过错,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也有逗乐对方的嫌疑,总之,少年的心多愁善感。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和好友,来到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庄园,在那里,他觉得身心都因大自然的秀美而愉悦,灵魂都是欢乐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在那里,他与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尤其是孩子们,很喜欢维特,而维特也尤其喜爱孩子,因为他们纯真、无忧无虑。期间,维特结识了当地的一位青年农民,与他攀谈中他了解到农民爱上了女东家,一个寡妇,维特被青年对寡妇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而很快,他在一次舞会上也结识了他所钟爱的女孩绿蒂,她是当地一位法官的大女儿,也是本书的女主人翁。维特一见到她便深深地被她充满底蕴又个性的言辞吸引,为她生动可爱的面颊着迷,在舞会上他们欢快的跳舞,维特却被绿蒂大方告知她已经和一位名叫阿尔贝特的男子订婚。维特方寸大乱、魂不守舍,舞会结束后,他俯在她手上,眼含喜悦的泪水吻着它。
从此以后,他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思念着绿蒂,恨不得一刻也不离开她。和她在一起,他感到无比的幸福,他甚至觉得绿蒂也是爱她的,从她那乌黑的眸子里,他看出她对他的关心。可是,每当绿蒂那么深情地谈起她的未婚夫时,他就觉得被剥夺了一切荣誉和尊严,他是多么的无望啊。 维特感情的阀门被彻底打开了,甚至于有一天没有见到绿蒂,他便派他的仆人去见她,只要他身边有人见过她就可以。在仆人回来后,仿佛看到绿蒂本人一样打量着仆人的上下,这是何等的情痴呀。
后来,阿尔贝特回来了,他们三人陷入了一种奇妙的三角关系。维特一方面嫉妒阿尔贝特对绿蒂的占有,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产生好感,他是那样英俊、可爱,有良好的品德并且对绿蒂敬重,对维特本人又恨友好。就这样,他们三人时常在一起散步交谈,生活原本可以过得很幸福,可是维特深陷其中却觉得十分不自在。在和阿尔贝特讨论自杀的话题时,也深感一个人要理解另一个人是多么的不易。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清晨,当维特醒来却发现绿蒂并不在自己身边,时常感到很绝望,他不再对大自然、对书籍感兴趣,他觉得异常烦闷。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烦闷,朋友劝说他离开。最后,他下定决心离开了心心念之而不得的绿蒂,离开了那个充满欢乐与幸福的庄园。
维特回到城市,在某公使馆任职,在这里,他又结识了C伯爵,C伯爵见多识广,待人热情,他们也相谈甚欢,维特感到欣慰。他谈到:能见到一颗伟大的心灵,一个对人敞开胸怀、以诚相待的人,真是人世间温馨的乐事。然而,本地的公使拘泥刻板,让他很是烦恼,聚集在此地的人也大多互相警觉提防,追逐等级地位,维特很看不惯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是市民阶层的悲剧。好在,C伯爵的信任给了他一丝安慰。
不幸的是,麻烦很快来临了。一天维特在C伯爵家吃饭,刚巧那天贵族社会的先生太太在他家聚会,按理说,维特这种下属阶层是不能参加聚会的。他们因此对他趾高气扬,嘲笑、讥讽他,维特受不了这里的气氛,因此悄悄溜出了聚会,不料却被传言被C伯爵赶出了聚会。连那位很像绿蒂的B小姐说的话也深深刺痛了他,周遭的一切都让他生气啊。他再也不想留在这里了,向朝廷提出了辞呈。应一位侯爵之邀,去他的庄园共度美好春天。但是很快,维特便又打算离开那个地方去漂泊了,因为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侯爵虽然待他很好,但是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共同之处,每当维特想要给他长谈自然和艺术的时候,都被侯爵的陈词滥调打断。维特待的很无聊了,他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某地的矿山,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离绿蒂近一些,虽然他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他还是想顺从自己的心。维特再次回到了绿蒂身边,她已和阿尔贝特结为夫妇,每当他看到阿尔贝特和绿蒂在一起搂着她的腰,而他那么深爱着她,却不能和她在一起,他就感到无比的失望。这样的失望,到处都有,不止他一个人。那个善良的老妇人失去了最小的儿子汉斯,丈夫一路生病,两手空空的回家了。那位青年农民被他的女东家解雇了,只因为寡妇的弟弟担心农民抢走姐姐的财产,然后他们又雇了新长工。他和绿蒂一起去看望牧师时坐在树下的两颗胡桃树被砍掉了,他觉得那些砍树的人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美好的东西,简直不可理喻。
在这期间,维特对绿蒂的感情更加的无法自拔,他常常陷入幻想,而现实又逼着他克制对绿蒂的感情,感到十分的痛苦。那感情吞噬了一切;他感叹道:“我竟到了如此的境地,没有她我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这个时候维特自杀的想法已经很明显了,他常常希望自己不再醒来,看到早上的太阳,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痛了。可想,这个时候的维特内心是多么的绝望,他对绿蒂的感情因为他们频频的互动,和绿蒂回馈的温柔而愈发的浓烈。
后来,在瓦尔海姆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一个农民被打死了。事后调查到正是维特之前认识的对寡妇爱的死去活来的青年农民做的,而被打死的农民正是寡妇的新长工,因为爱情,他迷失了自己。对于这件事,维特很是触动,但是他又怜悯那个为了爱情做傻事的农民,他觉得无论如何要挽救他,却遭到法官和众人的反对。这让他更加的悲痛,对于自己处境,也更加力不从心。
最终,在圣诞前夜,他与绿蒂做了最后的诀别。两天后,维特穿着他第一和绿蒂见面时的燕尾服和马甲,戴着绿蒂送他的蝴蝶结,扣响了绿蒂擦拭过的阿尔贝特的手枪,冷静而坚毅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这本书写的是歌德自己,但现实中的歌德选择活了下来。书中的主线是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实则又蕴含了无数的人生哲理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抨击。
维特对绿蒂的感情纯真美好,就算在如今的社会也是稀少。而绿蒂对维特,不能说不爱,但封建思想,传统道德让她选择了责任。与之相比,如今我们男未婚女未嫁,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另一半;阶级对立和歧视减少,平等和自由更加进步,整个时代在前进。
尽管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维特一样的烦恼,但我们有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不至于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维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可以烦恼,可以伤感,但绝不要像维特那样沉迷。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才不辜负生命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