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明代的戏剧理论(65)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明戏剧概貌(65)
第二节 关汉卿时代戏剧创作的丰收和戏剧理论的落后(69)
第三节 汤显祖和沈璟的不同戏剧见解(72)
此节中有做一些摘抄:
汤显祖对演员的艺术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艺术 创作过程。精神专注集中,端持稳正,又 空灵可塑。必须以极大的力量理解剧本, 为此不惜借助师友之力;
二、平日不懈地 进行艺术修炼。从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 废寝忘食地把精力倾注于艺术之中,敏捷地观察、静静地思虑人世之变。青年演员 平时要注意稳定心志,力求使体形容貌更 适合艺术的要求,老演员也是节制饮食、检点起居,以使自己的声色不要早早衰弛 ;
三、通过经常性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达 到演如其人的高度。“为旦者常作女想, 为男者常欲如其人”,这是两句很重要的话,反映了汤显祖对演员艺术中体验过程 的理解。一个扮演旦角的男演员要常常 用女性的身份来生活、思考和揣摩,而即 便是男演员演男角色也不能掉以轻心,必 须以特定的角色为目标,真正达到“如其 人”。这里,汤显祖就象他在剧本创作中 重视内容、重视内在之情一样,也十分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在理解和切身体验,反对仅仅轻率地进行外形模拟,而不时常想 着角色,想着与角色接近的那种表演态度 ;
四、演员艺术的最高境界:流转自如而又浑然不觉。好的演技圆满如珠链,连贯 如清泉,虽然可以上天入地、高扬低回, 但都不失这种圆满和连贯。更难能可贵的 是,演员在进行这样出色的表演时“不知 情之所自来”,致使观众也不知“神之所 自止”。于是台上台下,神情交融延绵, 浑无起止,自然顺畅而又强烈隽永。即便 无声,神情不断。这是汤显祖所思慕、 所追求的戏剧艺术的动人境地,因此也就 成了他对演员们的最高要求。
对于沈璟和汤显祖比较:
就当时而言,沈璟从者如云,比汤显祖神气。有人考其原因,说沈之严律,苦学可至,汤之隽才,则非天才不逮,故一时从者悬殊。 这是有道理的。
关于理论的覆盖面:
一般说来,铺盖面大一些,铺盖到的艺术因素更重要、更根本一些,在其他条件相称的情况下,理论价值也就高一些。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的互相转化,在戏剧理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期待快点看到“游刃有余写出好作品的戏剧家”。
其实,对沈璟来说,写一段合律依腔的曲词,或把元人散曲改作为南曲,确有“运斤成风” 的腕力,但要在合乎音律、合乎本色的规则下自由自在地写出好剧本来, 却还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他还不是游刃有余的剧坛庖丁。我们今后会说到,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出现过在严律下尚能纵笔自如的剧作家,沈璟还不能与他们相比。
第四节 王骥德的《曲律》
第五节 明代戏剧理论的时代规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