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课,三个小时下来收获满满。我是输出型记忆,只有写下来才能记住。
“教导”的定义
对于“教导”的定义,狭义上我们认为的教导就是纠错,也或者是惩罚。今天老师给出了新定义:
教导 - 是家长帮助孩子如何正确的行为举止,而并非任何形式的惩罚。
对这一定义我是有疑问的,何为正确的行为举止?谁来定义这个正确?今天放学后孩子在操场玩,儿子和他的好朋友小K很喜欢跟小K的妈妈追逐打闹,在我们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当他们扭着屁股在小K妈妈面前做鬼脸时,旁边托管班的一个白人老师过来制止了他们,说他们这是tease(挑逗,戏弄),并说我儿子“You are rude(粗鲁)".在华人眼里,这根本不是个事,但在洋人的标准里就成了tease和rude,对此我是很介意的,我认为这个老师明显不是在教导正确的行为举止,而是主观地在贴标签,这不是教导,这是随心所欲地来定义孩子。这件事情的影响就是我儿子觉得他是个Rude boy,以至于我后来跟他解释了很久,那个老师只是在否定他的行为,并不是说他就是Rude.他却一直说他是个Rude boy,可见一个老师的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老师本身是专业型权威的代言人,用自己的专业去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但在这件事情上,她扮演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权力型权威,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自我否定!请谨守你的心和你的嘴!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
当我们教导时,需要自问自答四个问题
1、这个方式有用吗?
2、这个方式是不是尊重孩子的方式?
3、这个方式能否帮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种父母?
4、我用这个方式教给了孩子什么?
记得之前在学情绪管理时,老师鼓励所有家长在教导孩子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可能都会被自己那张狰狞的脸吓到。也许在那一瞬间,你可以冷静那么一下下,更好的教导方式才有机会在此时派上用场。
情绪开关
前面讲到的跟后面的情绪开关有一些关联,我就把情绪开关提到了这里。
我们是个人,就会有情绪,就需要释放出来。并且每个人的情绪开关都不一样,每个人都由不同的因素导致我们的情绪燃起甚至爆裂。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正处于情绪的风口?我们对于孩子的教导是在帮助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还是借此释放自己的情绪。另外对于孩子,他接收到的是你正确的引导还是你的坏情绪?我的孩子刚五岁半,当我提高嗓门的时候我儿子的关注点在我狰狞的脸上和燃着烈火的嘴巴,他会痛苦地跟我说”小点声“。如果我继续发作,就会引起他的愤怒,结果就是两颗火星相撞,早前的导火索早就抛掷脑后。
课上老师让我们寻找自己的情绪开关,并试着去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情绪和释放情绪的办法。
就在昨天,我跟老公刚反思了,当我们两个人都很累的时候,我俩情绪小开关是亮红灯的,我俩商量出一个办法就是当我们俩都很累的时候,就给孩子看会视频或者玩会游戏,让我们两个人都可以好好休息平复下情绪。其实我还有很多的情绪开关,比如我儿子在跟好朋友玩时经常会嗨到无法自控的状态,也或者是对于孩子屡教不改时我的情绪开关都会爆发。后面继续学习继续取经吧!
家长教导类型
对于这种类型问题,毫无疑问我们都是混合型,只不过是哪一种偏多哪一种偏少而已。今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主干型教导的目的是孩子内化了家长的期望。其实这句话很中国化,因为中国的父母喜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我们的中国父母通常都是对自己的孩子是有要求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在传达我们的要求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奖励和惩罚,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迎合和逆反。孩子内化了家长的期望这句话真是绝,把观点渗入在无形中,不自觉地就吸收了。孩子每天跟父母相处时间最久,父母身教的作用显而易见,积极正面的引导也尤为重要。
这节课的收获
其中一个家长分享了一句话,她说“有时一个问题它只是一个现象,我们家长不能把它夸大化,严重化。”这句话给我提了个醒,有时候一些问题真的没有严重上升到会危及孩子的后半生,当我们不那么focus那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对这件事情也就会冷下来,也许自然而然就会找到一些办法去解决这个事情。
同时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一个问题,父母不是完人,孩子也不是,所以做不到绝对的完美,要接纳孩子和父母的不完美,也接纳因为不完美的自己教导出来的受父母影响的不完美的孩子。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孩子。
把自己和孩子都当做人来对待,是人就有情绪,只是我们需要做到我们的情绪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更多的去关心自己,了解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释放情绪的方法,记得去感恩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