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
规律的节奏:内调心频,外顺潮流

规律的节奏:内调心频,外顺潮流

作者: 徙竹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11:43 被阅读0次

    有没有这种感觉:事情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了原点。

    最明显的要数每天的重复工作了,这种周而复始最是容易让人厌倦,常常让人觉得何时是个头,像这样的短期循环比较容易体会,还有些循环是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就不易察觉了。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当你盯着一个字看,看久了会觉得不认识”,这个“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不认识”就是种自性的显现。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不论体貌特征的,并非长得漂亮就能吸引所有人。凡是抓得住的都不会长久,因为漂亮喜欢,终有一天不漂亮的时候便不再受欢迎,因为有钱受欢迎,如果有一天没钱了呢?

    如果这样说还不足以让人信服,那就换种说法:既然受欢迎是因为漂亮或者有钱,那如果出现了更漂亮或者更有钱的呢?

    如果觉得自己是因为某种特征而受欢迎,那么此时请用这个句式反问自己一下:如果出现了更 的情况,自己的优势或者依凭还在不在。

    这个时候,原本所依凭的终将反过来束缚住自己。

    比如某程序猿有熟练操作电脑的优势而傲视群雄,那么人人都会找他给自己的电脑“治病”。电脑这个东西跟人是一样的,体检的指标都正常,但就是感觉不舒服。此时,该猿要耗费自己的精力免费给大家修电脑倒在其次,修不好别人认为该猿不尽心或者压根不想给自己修事就大了。一旦口口相传,该猿的人缘会崩盘。最终,该猿会因积累情绪为了些许小事暴跳如雷,成人别人口中因为鸡毛蒜皮大发雷霆“毫无涵养”名副其实的“猿”。

    这个过程实际上人人的做法都没有问题,只是它一定会导向这个结局。《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只看各自心中有无“福祸”的引子,《太上感应篇》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世人皆落入求福祉上,殊不知亦是埋下了祸根。

    脸蛋、钞票无不如此。所谓“红颜薄命”、“为富不仁”,越美越要当心,越富越要谨慎。现如今二者皆是卖资,个中冷暖只有各自体会去也。

    当你朝思暮想的一件衣服、一部手机真的得到了,用上一年半载也就会腻了没有感觉,然后就会寻找下一个刺激,只不过当下一个刺激满足后也是用不了多久注定无趣,最终倒向的依然是这种无尽的循环。

    能得到的是这样,得不到的也是这样。

    可以做个比较,找一些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比比。为什么要找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因为自己就是他们谋求提升所需要达到的某种层次,所以自己现在的苦恼也是他们达到这个层次后所要面临的。

    那对于自己所渴望拥有的对于自认为比自己强的人来说也是玩腻了的,再往上,这个比自己强的人也有他想要的,那是比他还强的人玩腻的……如此下去,永无止境。

    无论处在哪种层次,“腻”这种感觉是永远躲不过去的,因为抓了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网上有些为了逼小孩好好学习弄出来的对比,有图也有视频,花样繁多,美其名曰:就是这个道理。

    不错,相上确实如此,那它背后的“体”又是什么?是“好好学习”吗?不是,是他们自己看不起别人,打小就开始教小孩势利眼,这才是“体”。

    看不起别人的原因是怕自己被人看不起,怕自己被人看不起源自自己已经被看不起而“自卑”,于是,要事事显得比别人高明,要“胜人以言”、“好为人师”,如此才能让自己那颗不平的心安静下来。

    那么“势利”好不好?其实是好的。没有“势利”人就不会知耻而后勇,社会就不会进步,但关键在“度”上。用易经的方式来说就是“时”和“位”合不合适,小孩处在心智的哪个阶段,到没到时候来内化这些。

    再讲清楚些,小孩的初心是什么?

    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会把小孩的初心彻底浸染成以“势利”为动机。而“势利”应该是让人知耻而后勇的手段,是为真源湛寂的初心服务的。成人内心的污浊与不堪不断向小孩身上投射,到老还希望子女孝敬,别忘了,面前这个真正的“势利眼”就是自己亲手造就的。看你老态龙钟的那副模样别给自己这双“势利眼”丢人了,还指望孝敬,醒醒吧。

    这也是循环,“势利眼”循环到自己身上被反噬的循环。

    不要以为教育小孩是对他说教,实际是对自己的教育,也就是把他的行为动机塑造成什么,如果是抓个什么依凭那自己就要小心了,自己是否一直能有这个依凭。这已经是下策,多见于留点资产让子女有点想头。

    拆迁户兄弟姐妹反目的事屡见不鲜,还都以为这是发生在有钱人身上离自己很远呢;

    穷却有穷的撕法,所谓“人穷志短”,穷反而更容易撕,因为无论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还是自己能帮助别人的能力都非常小,所以就很容易引起自己对别人或者别人对自己的不满,于是“谁穷谁有理”、“有钱人都是坏人”。

    这里撕的是知见,知见这个东西随时可撕、随处可撕,撕起来相当方便,它不像物质没了还能挣回来,只要能补回来不会太放心上,见解分歧最容易离心离德。

    穷富亦是两种相,世人皆在梦中矣。

    楞严经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诸可还者,就是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再好的车也会开够,再好听的歌也会听头疼,再好看的影视剧也能看吐,所以它“自然非汝”。

    不汝还者,就是当学会了开车、学会了游泳、学会钢琴,这种种技能即使三五年不用再拿起来照样开的走、浮得起、弹得了,它们永远是自己的,谁也偷不去、拿不走,它自然“非汝而谁”。

    《道德经》云: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既然功成了,就说明我能做到,能做到即可,不必留恋做到后得到了什么。

    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就是“不住相”的道理。

    是“相”,自然就有“破”的那一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谓“如来”,似来而非来,讲的便是那个状态,随时准备着的状态。也就是子曰“君子不器”的道理:这个人什么都不像,但做什么像什么。也就是俗话说的“是那么回事”,让人看着不别扭。

    执着一法便是知见,有多少知见就有多少局限。故而《道德经》云: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自己不要挡在那方上应天道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规律的节奏:内调心频,外顺潮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pw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