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沉默的教室》德国最新电影对于历史的沉默和思考,众人皆知。

《沉默的教室》德国最新电影对于历史的沉默和思考,众人皆知。

作者: 885695e17357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9:02 被阅读11次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阴影,二战永远是影视产业中一个经典的「标签」。

    战后7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争相扛起摄影机,控诉战争带给人类的摧残和迫害。

    其中,以宏大场面见长的好莱坞自然无需多言,从《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强悍的视听语言总能使人瞬间浸入。

    (想看的顺便推荐我一直大学用这个公众号:不流泪情书

    里面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各大平台的vip电影、电视剧,都可以免费观看,还挺好的)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德国新片,内容无关暴行,而是将焦点对准了冷战初期那段暗流汹涌的历史。

    没有漫天血光,却同样以跌宕曲折的情节,让人对战后的国际格局、社会制度生出思考。

    更离奇的是,所有戏剧性的拐点,竟发生在一堂中学历史课上: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影片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烂番茄86%,可谓口碑不俗。

    海报上出现了28名学生,嘴巴被红线封住,不禁叫人好奇,他们为何集体沉默?又触碰到了怎样的禁区?

    这就不得不追溯到片中的叙事背景,也就是1956年。

    二战战败后,德国被瓜分为西德和东德,分别由美苏两国接管。尽管此时距建造柏林墙还有5年,但冷战触发的紧张氛围已弥漫在空气中。

    影片开头,两名东德的高中毕业班学生库尔特和泰奥去西德拜祭库尔特已故的外公,在火车上遇到了警队严苛的盘查。

    这看似寻常的一幕,隐隐为其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橱窗里限制级的海报,吸引着两个十来岁的少年

    借着外出的机会,二人扫完墓后偷溜进一家影院,观看正在上映的西德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

    钻进观众席的他们,和天真快活的高中生没什么两样,敏感的政治气压似乎并未在其生活中卷起波澜。

    直到电影放映前,一则报道“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跳至眼前,匈牙利人民因不满苏联政权压迫,为争取自由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并演化为不幸的流血事件。

    银幕上,街头闪过的暴乱画面让两位年轻人深感惶恐。回到东德后,他们和朋友聊起这次民众起义,才发现东德报纸上将此事描述为法西斯分子带领的“反革命暴乱”——俨然一个迥异的版本。

    一台老式收音机,成为通向外部世界的天窗

    为了进一步查明真相,他们带着班上其他人造访同学保罗的伯伯埃德加。埃德加是自由派人士,他家的收音机可以听到西德“RIAS广播台”的新闻报道。

    在嘈杂的电波声中,他们得知了与报道出入极大的事实:匈牙利人已阵亡过百,著名的足球明星普斯卡什也在这场暴动中丧命。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校园后,悲愤交加的年轻人们想要为牺牲者做些什么。在库尔特的带头倡议下,他们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在历史课上集体默哀两分钟。

    殊不知,这两分钟的沉默犹如蝴蝶振翅,永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被学生们静坐抗议触怒的老教师,将此事上报给校方,惊动了领导层和教育部门。

    在意识到事端严重后,学生们聚集起来,商议统一更改口径,称默哀是为了悼念球星普斯卡什,以躲过当局以政治示威为由的降罪。

    表面友善的上级官员,千方百计从学生们口中套话

    翌日,教育部委派一名女官员入驻学校,逐个对班上的所有人进行盘问。

    尽管学生们已想出对策,但事态的演变总是出人意料。女官员以东德报纸为据,证实普斯卡什并未“死亡”,整个班级收听敌台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场始于课室内的风波,就这样发酵为颇具象征色彩的政治风暴。班上的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难以抽身。

    如果你以为这等于小团体分崩离析的前奏,那就错了。

    怒不可遏的校长将整个毕业班拉到寒风中罚站

    面对官员一再审讯逼供,和校方的警告处分,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选择共同揽责,他们不断和当局周旋,捍卫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高校学生会在网上掀起的热议,当陈腐的官僚作风蔓延至校园,我们既痛心又无奈。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身处人人自危、信任滑坡的社会转型期,说真话更是要担上难以想象的风险。

    但,这往往是人们仅有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

    影片后半段,教育部长亲临班级,并对所有人发出通牒:

    “一周之后不供出带头者是谁,班上所有人将被剥夺毕业考试的资格。”

    看到这儿,你一定觉得相当匪夷所思。

    更让人惊悸的是,教育部还彻查了每个人的家庭资料,以此对20多个年轻的孩子施压。

    伴随狡黠的当权者和学生们同时入镜,影片也自此推向高潮。

    最终,班上的社会主义分子、立场摇摆不定的埃里克因防线崩溃,供出了默哀事件的幕后主使。

    原以为双方之间的拉锯就此画上句号,然而更为讽刺的一幕却发生了:

    教育部的人私下拜访库尔特一家,并对其允诺,只要库尔特在班上当众将罪名推给行将入狱的埃里克,就能免于受罚,调查也会即刻终止。

    而这份口头协议的诞生,皆因库尔特的父亲是城市委员会主席。

    看到这儿,观众们才猛然意识到,电影所批判的对象并非横亘在两大阵营间的重重矛盾,而是冷冰冰的国家机器,及其支配普通人的各种手段——离间,胁迫,利益结盟……

    个人的信念集合起来,哪怕再强大,也难以推翻体制。面对荒诞畸形的现实,学生们深知自己无能为力,于是他们相约在圣诞当天坐上驶往西德的火车,在另一片天空下再次聚首。

    这场对抗强权的运动看似以失败告终,但只要信仰所经之处,革命的火光便不会熄灭。

    作为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沉默的教室》在众多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单是题材上先发制人的震慑力,更是对那个动乱年代中,青年学子群像的细致捕捉。

    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代表了当时特定的社会阶层,抑或观念模式。

    从冲在队伍最前列的库尔特和泰奥,痛恨纳粹的埃里克,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莱娜,到那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格外鲜活而真实,不论是否基于原型创作,都会让人联想到冷战年间成长起来的一代。

    而在这些人物中,内心最挣扎的无疑是埃里克。

    他将因纳粹迫害而死的父亲视为偶像,是班上为数不多在库尔特提议默哀时,强烈反对的人之一。但与同窗好友的情谊让他依然选择了说谎,反复徘徊于两难的境地中。

    让埃里克引以为傲的父亲,并非所谓“战争英雄”

    直到女官员用漠然的口吻揭开埃里克父亲身故的真相,信仰垮掉的他突然失控暴走,开枪打伤了学校的纳粹教官,被判十年监禁。

    这一刻,哪怕眼睁睁目睹他出卖了自己的同伴,观众们的心也会随之下沉。

    编剧稳健的功力也显现于此。影片中除了学生与官员的对峙,并未执着于塑造「反抗者」与「叛军」的传统二元形象,而是以大量精准真实的细节,从侧面表现这场风暴施加在每个人身上的重量。

    片尾出现的人物原型合影

    他们或许不完美,或许有些稚气,莽撞,却是血肉丰满、用不屈意志谱写自由的一群人。

    和这群年轻人相对的,还有片中刻画出彩的父辈角色,同样颇值得玩味。

    他们当中既有以库尔特的父亲为代表,在二战中出卖友军、将其推上行刑场的刽子手:

    也有像泰奥的父亲这样,曾投身于“53示威游行”,如今却为了家庭回归平凡的前代革命斗士:

    我们总说,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这是一种有些怨念的表达,但也的确反映出我们当前的症结。具体该由谁来解,怎么来解,什么时候来解,都是未知。我也很期待如《沉默的教室》这样既能引起人们反思历史又能得到极佳的感官体验的电影,但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术上,都还太遥远,也只能“留与后人评说”而已了。

    这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展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着友谊、爱情、亲情的交织与冲突,主人公在解决这些冲突之后真正地成长;如果从事件本身来定义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反思历史的电影,展现了个体与体制间的冲突,政治意识形态如何蔓延到底层个体,以至于个体不得不顺从,否则,就面临着被剥夺掉你的尊严和生活。但更荒谬的是,抗议和顺从是只能由体制里的领导者来定义,个体无权辩解。在电影中,学生们表达默哀,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抗议。而随着事件的发酵,收买、背叛、要挟等丑恶行为终于让那次默哀成为了“性质恶劣”的反革命行为,这也给了当权者们以“清除异己”的借口。整个故事看上去是一群孩子在始终引领故事的发展,实际上真正推动发展的是那只隐形的意识形态之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的教室》德国最新电影对于历史的沉默和思考,众人皆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q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