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母后,我一度变得开始怀疑人生。生而为人,我每天都在人群中生存,与人交道。然而,面对陪伴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我发现自己竟然手足无措、患得患失、焦躁不安……生活被莫名其妙地搞成了一地鸡毛,我感叹养育一个小生命的艰辛。我不得不承认,在想和做之间,很可能存在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面对育儿的困顿,生活的混乱,我被迫走上了一个母亲的成长之路。我抱着解决问题的心,四处求援。我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学习了大量的育儿大咖的课程。我发现对于生活地改变依然收效甚微,再好的育儿知识却无法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没有哪个育儿理念真正适合我的孩子,“出其不意”的问题时常搞得我措手不及、挫败不堪。
我停下急功近利地学习,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的现实问题总比我学到的方法多?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一开始,我带着各种育儿的困惑向外求助,希望能得到“灵丹妙药”,助我的生活“药到病除”。然而,一个无法真正“懂”孩子的人,是无法从根本上改进亲子关系的。我疲于奔命地学招式,也只是变相地试图改变和控制孩子,而非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真心愿意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想透了以上的问题,我成长的思路迅速调整。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为人父母的原则,面对复杂万变的现状,我也可以从容淡定地应对,许多事情也因此迎刃而解。
生活中,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难管教,再好的育儿理念,用到自家孩子身上就失灵,令他们很是苦恼。其实,养育者应该扪心自问,你学习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真心愿意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需求?
所以说,无论父母使用什么教育方法,都要符合儿童的发展。养育者一定要抓住育儿问题的本质,既要注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了解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而非盲目地追逐形式。或者陷入问题中,轮回在被迫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怪圈。作为养育者,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忽略了解其本质需求,那么不管多么先进的理念,都只是换个方式去控制孩子而已。
比如说我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由于生长激素的原因,一段时间情绪非常的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我知道这并不是孩子刻意为之,无理取闹。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部分,大概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易怒,反复无常,需要父母更多包容和理解,而不是说教、指责,唠唠叨叨。我不仅让自己懂得孩子的情绪来源,而且还告诉女儿当下的状态。孩子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不说不叫,更加温柔而且耐心地等待孩子。越来越多次,我发现孩子情绪爆发的频率在降低,次数在减少,恢复的也越来越快了。我非常感谢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还有女儿的睡眠问题。一直以来,女儿的睡眠相对一般孩子都少一些。而且受我和爸爸的影响,有晚睡的习惯,进入青春期后,女儿更是有些入睡困难,经常熬到夜晚十一二点。看到女儿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想起的现状,我和爸爸非常心疼。我知道生理上,青春期的孩子褪黑色素延后大概两小时,外加我们的晚睡习惯,和没有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女儿的入睡雪上加霜。
理解了以上几点,针对作息问题,我们全家召开了家庭会议,在此之前,我也让女儿了解科学、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她现在可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女儿提出继续学习放弃了一年的拉丁舞蹈)。约定晚上9点半之后,女儿停止使用电子产品,全家准备洗刷,10点必须都关灯上床。有了这些良性的互动,和共同的约定,孩子的睡眠进入了良性化的发展。我和爱人熬夜成性的坏毛病,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全家人的精气神因此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养育者,我们不要一心只练招式,而忽略了内功的学习。只有我们手里握着儿童发展的全景图,才能看清楚孩子“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反思自我的养育方式,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