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继续阅读黄静洁老师的《时间的格局》,阅读中发觉之前的我走了许多的弯路,深深感慨科学育儿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自己育儿之路的反思,而是对自己幼年时经历的思考。
我小时候经常想,长大后我一定不像我的父母那样教育我的孩子,但偏偏长大后我又延续了父母的老路。想要走出这样的循环,就需要通过学习去打破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框架。第一章黄老师聊到了父母的“时间错位”对育儿造成的影响,本章讨论的就是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十八年成长旅程中的四大发展心理基础:0-3岁 孩子需要学习掌控自己的身体,以拥有行动的自主感;
3-6岁 孩子需要建立自尊感,这是他融入集体的心理基础;
6-12岁 孩子需要依靠成就感来应对学业的挑战;
12-18岁 孩子需要发展出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以应对青春期的混乱。
自主感、自尊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形成四把生命的钥匙,引领孩子走向成人之路的四个旅程,每个旅程都会有其自身的成长任务。
每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孩子完成了,才能顺利地开启下一段旅程,否则,孩子带着上一旅程的任务,继续在下一个旅程中探索,那势必引起混乱。
这令我联想到有一部分人成年后,会出现一些幼稚、不符合年龄的行为,那也许就是在人生的旅程中,TA必然缺失了某一个部分,于是延续到现在。
我理解不是每个阶段必然能完成当下的成长任务,这关乎家长是否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一直无法在其环境中去完全当下的成长任务,那么这个任务可以无限延续下来,待有一天遇到了另一个契机或者合适的引领者来帮助完成,也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而我就是这样的人,小时候有某些部分的成长任务并未完成,而我的孩子正是我的引导者,TA们让我看到了问题所在,让我看到了我的成长任务,此时的我不仅仅是孩子的引领者,TA们也同时在引领着我,我们一起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8794/321ae9896eec7e62.jpg)
回到书中,我从第一个阶段跟着黄老师开始思考:
如何令孩子拥有自主感?
黄老师说: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开启孩子自主感的钥匙。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
黄老师说:父母对幼小生命所内在潜能抱有无条件的信赖,相信孩子有能力以最自然的方式学会生活的自理能力。而孩子因为从父母那获得了无条件的信赖,由此对自己和外部世界发展出强大的信任感。而这份信任感是孩子的建立自主意识的基础,让孩子更主动地学习生活新技能。想建立这份信任感应该如何做?
黄老师说:给予孩子“自由观看”的环境,与“自主选择”的机会*自由观看:黄老师说不要看“观看”似乎很简单,却包含了很关键的自主意识的培养。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练习用目光自主选择观看什么;更重要的是随着目光的转动,孩子开启了“我想看什么”的自主意识。
思考: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过于的单一,如果是老人带小孩,由于体力的不足,难免会在家里用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的输出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并无法让孩子形成自主意识。在家长有能力的条件下,尽量地带孩子去大自然里,在广阔的天地中让孩子“自由地”观看,在她观看的、探索的过程中,大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自主选择:自主性,也就是一个人的独立性。允许探索,孩子才能独立自主。做父母的总觉得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大自然就会独立。黄老师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自主性意识好比是“种子”,这个意识是需要在3岁前“播种”到孩子的大脑里。
从脑科学的角度,科学家把上百亿个神经元比作一张看不见的网,由无数个“突触”把神经元有序地编织和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播种”的过程。而突触越多,被成功连接的神经元就越多,那么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就会越活跃。
思考:当孩子开始喜欢说“不”“我要自己做”,就表明了TA内在的自主性的神经元开始发展出来。此时,或父母没有给予支持,那么神经元之间就无法产生突触将其连接;若父母在孩子发出信号时,给到适当的支持,则会产生突触,成功连接神经元,建立起孩子内在的自主意识,为孩子的独立行为奠定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8794/eb097f27cf583241.jpg)
回到书中,黄老师强调父母若能选择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内在的能量,这份能量将会推动着孩子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自主的“探索者”。通过允许孩子自己学习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主且能够独立探索的人。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