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会被死亡的恐惧影响呢?答案是儿童时期。而且死亡是会跟随人一生的背景音乐,无需你去主动开启,“死亡恐惧”就那么自然地填满了人们从生到死的一生。
你可能会奇怪,如果不是遇到生老病死的经历,自己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啊。其实这种死亡的恐惧并不是直接出现的,它在以心理疾病或者不如意的感觉陪伴着我们。
婴儿时期,大人用手捂住脸,就会看到孩子第一秒的惊讶,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最简单的消失,就是一种“死亡”体验。只不过马上又出现在孩子面前的笑脸,让它们模糊了对死亡的认知。随后,孩子会遇到很多死亡痕迹。不小心踩到的小虫,为了避免咬包打死的蚊子、家里出没又消失的蟑螂,都在不经意间形成着孩子对死亡模糊的认知。
之后6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最初的死亡认知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他们会对死亡有更多的好奇,但是越来越能看到和理解大人的反应,孩子也就学会了避免直视这个可怕又神秘的东西。
然而,在青春期来临时,因为身体的快速成长,心智的加速成熟,内分泌的改变带来的旺盛精力和多变的情绪,让曾经克制在潜意识中的死亡恐惧集中爆发。打打杀杀的游戏,刺激冒险的运动,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都是孩子在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放和探索着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
幸运的是,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学业、事业、婚姻,逐渐分散了死亡焦虑。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专注投入到这些事情当中,才能支撑起自己的成长和生活。青年时期的忙碌是好事,也是坏事,这让人更没有精力顾及那些本就在那里的死亡焦虑感。
大约30年后,孩子成家立业,事业家庭归于平稳的时候,死亡恐惧就再次浮出水面了。经历的死亡多了,自己也在走向衰老的时候,从前没有直视的课题,就一股脑涌现了。很多老年对子女的过分关注,在性格和人际上的一些执拗,其实都是在转移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没有一种乐观可以真正忽视死亡,而死亡也不需要成为人们抗争的对象。
它只需要我们看到它的存在,然后再正视眼前的生活。
奥古斯丁说过:“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
本书的作者作为心理医生,在与很多癌症患者接触十几年后发现,他们不但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比以前活得更精彩了。他们会忽略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弃违背心愿的事物,关注那些真的想做喜欢做的事,和那些想要真心交往的关系,对最普通的食物或者四季变换这样不起眼的事情充满感恩。有一位病人对作者说“太遗憾了,我直到身体里张满了癌细胞,才知道怎么活。”
萨特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的作品上,死亡便只能带走我的尸体。”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相反,你越早把心底对死亡的好奇和恐惧带到面前,你就越早能看清自己到底如何使用这短暂的一生,“活着”才更有机会变成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