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理婚姻育儿
心理如何通过社会影响建构的

心理如何通过社会影响建构的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0:36 被阅读22次

    在后现代思维方式下,心理的定义可以改为这样,“心理是脑的建构,是社会环境的互动。”

     

    科学心理学非常明确提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科学研究结论,是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的。但是,在后现代思维方式下,心理的定义可以改为这样,“心理是脑的建构,是社会环境的互动。”

    心理不是无中生有,到底来自哪里有过各种解释,共识为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这就是心理学家求同存异的看法,即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换个名词就是先天和教育彼此互动影响导致。摒弃了单一因素的因果归因逻辑模式,却要看到这二者的不同,我们可以说遗传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高度,环境却决定着心理发展的现实程度。

    当我们认为心理是建构出来的,那么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印度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狼孩有着人类大脑的先天性生理基础,这个被狼抚养大的人类孩子却始终无法学会人类语言,更别论思维方式了,这就是后天环境对于心理建构的巨大作用。事实上,新生儿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包括寻求食物、规避危险和获得情感,这是遗传力量,然而环境如何回应会发挥关键作用。

    比如一岁孩子呀呀学语,就是与家庭环境互动的结果。小婴儿能够迅速学会语言,实在是个惊奇的事情,这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本领,却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那就是心理是被教导出来的,还是主动学习建构的,也许正确的说法还是在环境积极支持下,个体自我建构的。

    我以为,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的最好证据。

    没有家庭环境的支持,人类婴儿就会沦为狼孩一般无法社会化,可是语言的学习又似乎不是父母家人直接教授的。这就如同禅宗的“顿悟”“渐悟”之争论,也如同物理学中电子轨道的理论,看似连续发展,可能就是突然领悟,二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却又是自己建构的。

    这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体验,我们都有过求学经历,可以回想学校教育学习过程,在有了课本教材的前提下,照本宣科自我学会知识真的不难,老师不过是协助学习罢了。如果承认这一点,就会理解知识学习可以自学,那么心理世界的学习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的人情世故、感受认知完全就没有老师教导我们。

    当我们参加工作走进社会,我们赖以生存的本领来自哪里,都说专业知识占比不过20%,我曾经戏谑造价咨询从业者们,我们的专业工作只要小学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毕竟只要懂得加减就行,甚至连乘除都用不到的。当然能够胜任一般工作的,还是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这个心理世界的顺利发展,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对规则的尊重,而这些离不开自我的意义建构,更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单位以及各种群体活动场所,我们的心理世界就在这些环境因素下,不着痕迹的实实在在的被潜移默化,这就是图式理论的“同化和顺应”,而真实环境对于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又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好好思考“心理是脑的建构,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明天就此继续扯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如何通过社会影响建构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r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