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牛棚杂议》有感
关于文革,一直以来看的书并不太多,但喜欢历史的自己也算有所了解。作者体验到的、观察到的眼中的北大文革,我从头到尾想到的是作者所介绍的,虽然北大的做法很多时候是全国的风向标,或许是在天子脚下,并不是破坏程度最坏的文革,尽管其中也有很多迫害、很多不堪其辱自杀的学者。
因为有父母忆当年身处四川偏僻乡下插秧时体验子弹从耳边飞过;
曾经有一位广东的老大哥分享串联去北京从南到北一路免费吃喝挤火车的回忆。如今想来他那时并没有分享自己是否打人?是否杀过人?是否有打人致死?
更有著名的老舍先生沉湖而亡;
还有《路遥传》里关于革命小将互相争取老革命参加武斗的介绍,之所以路遥除了写作还在政坛青云,作为县革委的风云人物而没有被清算,他是因为武斗需要,阴差阳错拼死保护了一位县委书记之故。
当然还有《三体》的始作俑者叶文洁,也是因为年幼时亲见父亲被自己的学生批斗打死而对地球人产生质疑,可见刘慈欣也是希望自己对那段历史不要刻意去忘记。
还看过一本书(不记得书名)介绍一个大学年老、瘸腿而没有知识的校杂工,文革到来时摇身一变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第一时间是迎娶了以前都不敢想象的全校最美、最有文化水平的女老师……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年老之时,这位女老师还是请了保姆伺候显然作恶太多瘫痪在床、全身溃烂的校杂工终老。
即使有人回避那段历史,而不是总结那段历史,但仍有那么多作家希望对这段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历史尽可能作些思考……
在读书群里听朋友们介绍有袍哥文化的山城武斗时全国最出名,自然红卫兵们死亡也就最多。本书是断断续续在看,前两天和老父亲聊及重庆的武斗,他说是,因为重庆(重庆本地军工企业多、部队多)武斗双方都是出动了坦克,言下之意那人员死伤当然基数会比扛着步枪来得快、来得多……
作为名人,季羡林在本书后记中明确提出写此书就是为了让历史不要被轻易尘封。自己被资助过的得意门生打得最厉害,从最初的陪斗、到后来的批斗主角,被曾经的同事和学生打耳光、脚踢,吃不上饭偷偷去垃圾箱翻找发霉干硬馒头充饥,通宵不许睡觉,用包过的自行车链条抽打(可避免明显外伤)……
对于这些国家级专家而言,一开始文革,最不堪忍受的关键点在与对日日批斗受辱的生活,没有希望的生活状态所产生的恐惧、绝望。本来季羡林也通过详细分析要采取资产主义的方法(吃安眠药)了却性命,却因为第一天晚上周密计划好第二天一早去圆明园自杀,谁知道第二天一早被拉去批斗,坐喷气式、挂木牌戴高帽、听革命群众对自己的辱骂、背语录,一通“招呼”之后回到家,才体会到原来革命猛将们的招式也不过如此,也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作家坦言写此书是出于亲历者、名人的一份良知,当然,也提到初稿和定稿有着天壤之别,因为他要确保定稿能够问世……
其实现在已经有一种可怕的、从来不关心历史的声音出现,他们不去了解这段对国家、对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恶劣影响,却嚷嚷着文革的各种好!
历史总是轮回。
就像《世纪三部曲》中经历了一战、二战的人们,想避免战争,却无法避免民族主义者对人们的煽动而投入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