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组关于读书的数据一直冲击着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韩国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读数最多的是以色列人,人均64本。虽然近五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地铁信号的改善,人均阅读量有所下滑,但阅读的习惯已初步养成。也许有人说,这组数据的说服力不够强,因为我们中国有相当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电子读物,比如电子书、电子杂志、有声读物等。好,那请看另一组数据,据统计,中国出版社数量为500多家,日本有7000多家,美国有9000多家,十几倍的差距。如果将出版业比作一种作业方式,那我们中国的出版业还处于手工业阶段,而西方国家的出版业早已步入了工业革命时期,书的产量可见一斑。出版社的数量是国民消费的一种侧面写照,没有一定的阅读消费基础,出版社就难以存活,整个社会的读书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有人会问,读书真的那么难吗?难,真的很难。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难上加难。学生时代,年幼贪玩,那时候就讨厌读书上学。当然,那时候的讨厌与孩子爱玩的本性与课本的枯燥无味有关。而毕业走向社会后,读书显得更为艰难。本来告别校园后读书变成一种主动行为或者消遣行为,可选择的书目也变得广为浩瀚,那样读书应该更为普遍。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白天工作强度高,晚上还要加班,即使不加班回家后也要辅导孩子或者忙于家庭事务,有个十几、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谁还愿看书呢。现代社会又充满了诱惑,手机、电脑、电影、聚餐、K歌等等,哪一样都比读一本《资本论》或者《史记》让人舒服、放松、心情愉快。此外,快节奏的时代给人带来的一种厌读状态与鱼目混杂的书籍也有一定的关系。真正的好书应该是那种经典书籍,像我国的国学著作或者列夫·托尔斯泰一类的大家之作,这些书籍流传了上百甚至上千年,经历了时代的反复检验而保留下来,毫无疑问的说明了书本身的价值。但这类经典书籍在当代社会地位十分尴尬,思想性高但可读性显得有些不足,很少有年轻人会静下心来捧着一本《道德经》或者《战争与和平》反复诵读。有些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开始寻求改变,但真正有作为的人凤毛麟角,《明朝那些事》属于为数不多的代表之一。
书该不该读?该读,这应该是继牛顿三大定律后人类普遍达成的共识之一。人这一辈子精神与身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一个视野开阔的人精神世界必然不会匮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已成为拓展视野的三大经典途径。读书的重要性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验证过N次,这里就不在做第N+1次了。年轻人本来没有太多自由时间,有了点时间也想放松一下,这就给非常年代的读书提出了非常的要求。有人提出了“碎片化阅读”的概念,而实际生活中,有点碎片化的时间谁不愿意浏览一下朋友圈、微博,刷刷今日头条呢?我觉得,解决厌读的问题还是应该在找寻读书的吸引力上来做文章比较好。比如可以找寻收获感。要读了就要看到收获,这就对读书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提高效率,这是老生常谈,而应该带哪些问题呢?有两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一是这一段或这一本说了些什么;二是这一段或这一本与我何干。这两个问题弄明白了,这本书基本上没白读。此外,读书应该有个输出过程,那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个“输出”可以是写个书评,可以是给别人上一课等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找寻吸引力也应该找寻新鲜感,比如读几天书后可以给自己放一天假,有张有弛方能保持长久的新鲜感。
总而言之,书是好东西,应该变成每个人的毕生追求。如果你有那种韧劲,大可效仿毛主席将《资治通鉴》读上17遍,或者像当年明月一样将《二十四史》读上十几遍,终有所成。如果缺乏那种韧劲,更需要潜心摸索,找寻最适合自己的阅读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57109/f6a51c677411399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