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几个小时就可以包罗万象,描绘一段历史,书写一段人生。奥斯卡电影就像一本书一样,黑白的“书页”,彩色的“书页”,无不体现其深沉的底蕴与质感。更重要的是,那些电影在给予我们美得享受的同时,也会让我们体验无数种人生。
1940年,报业大王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奥逊·威尔斯饰)的卧室。凯恩安详地躺在床上,手中握着的玻璃球晶体闪现出奇妙的景色:一片片雪花飘落在一所农舍上(请记住这个细节)
寂静中响起了凯恩衰老而低微的声音:“玫瑰花蕾!凯恩死了,死得那么凄凉,身边除了护士和佣人,没有一个亲人。
凯恩的死,忙坏了新闻界人士,报刊的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死讯,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冠以“爱国者”、“民主主义者”称号的,也有骂其“战争贩子”、“叛徒”的。人们搞不清凯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凯恩临死时最后说的“玫瑰花蕾”却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呢,大家猜测纷纷。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名记者去寻访凯恩生前的亲人与朋友,企图了解“玫瑰花蕾”的秘密,以期获得利益。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凯恩先生不凡又无奈的一生。
人心是复杂的。这一点在凯恩身上尤其明显。他既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他利用自身财富为民请命,影响政治以为穷苦大众谋利,同时,他为自己的情人放弃了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也因为自己的独断专横无视他人感受,终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以及第二任妻子。他既对朋友慷慨友爱,又在信中说他的朋友是假道学,伪君子。他拥有美满的家庭,很多朋友与同事,但仍觉得自己孤独。。。。。。
但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这部影片前后照应,在开篇就已经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故事开始,凯恩家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委托专业人士管理,强势的凯恩母亲为了使凯恩脱离粗鄙父亲的影响将他托付给了撒切尔先生。离别时被雪覆盖的雪橇特写其实象征了凯恩童年的结束。从此凯恩过早的走向了成年人的社会,没有父母的庇护与关爱,一个小小的孩子,看着一群群往来匆匆的大人,只是没有了父亲与母亲的身影,在陌生的环境里,他是孤独的,害怕的,一个在不安全感下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必定受到影响。父母应当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当亲子之间的连接斩断,孩子也就无法学习判断是与非,无法了解一些基础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不懂得如何去沟通与爱,怎样和这个世界握手。这也就是凯恩为何没有理解别人痛苦的同理心的原因。面对他人他总是用心而不讨好,是因为他不懂得怎样爱别人才能让别人开心的接受,或者说他对这些有一种错误的独特理解,这也让他发展出一种病态的控制欲,因此他让别人痛苦,心碎。在别人眼中他才华横溢但又是一个自私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卑鄙的人。其实这一切凯恩或许也意识到了,他曾说或许从小在家他能做的更好。他也在不断的弥补,不断的向前走,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但命运的手拉扯着他,他只能感受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和无尽的空虚。所以他要争取别人的爱,收集无数的名画和艺术品来填满自己的“宫殿”,找很多人来一起玩。可惜时不与蜀,最后心力竭绝,终于落寞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影片最后,当人们焚烧一些没有价值的杂物时,一个写着玫瑰花蕾的雪橇静静燃烧没有人发现。再看看凯恩死时手里那个外面不停的下雪的小屋,是不是像极了和父母分别时的场景。
玫瑰花蕾其实就是凯恩最初的真心,最初的快乐,最初的爱。是凯恩心里那个未长大的小孩最珍贵的所在,撒切尔先生结束了那一切,所以他一生常常违拗他,与之作对。
比较是一种奇妙的东西,通过比较你可能产生沮丧的情绪,快乐的情绪,满足的情绪,甚至是骄傲的情绪。而看过很多的电影,见过人生百态,再比较自己的话,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