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各色花卉中,兰花跨越千年而来长盛不衰,有着一个听着近乎响亮的名字——国兰,因其幽香清远,亦称国香,独指那些如春兰、墨兰和寒兰等土生土长于中国的地生兰。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历来人们采兰,养兰,赏兰,品兰,最后发现,自己就是那一株空谷幽兰,一株君子之兰。
自《诗经》始,作为中国兰花起点的兰草或兰蕙开始出现于人们的视野,“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蕳兮”,其中“蕳”指的便是兰草。后渐因其常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质朴淡雅且气质高洁,被人们冠以“君子”之美称。国兰富于灵性,哲人常以兰修身之,画家常以兰达意之,诗人常以兰抒情之,历来皆如此。
至圣孔子最早以兰花喻君子,《孔子家语·在厄》有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意思是说兰花生长在清幽偏远的山林之中,不会因为没人欣赏就停止芬芳开放;君子修身养性俭以养德,不会因为自己深陷穷困境遇就改变高尚的品性节操。孔子之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相传他自卫返鲁过隐谷,见香兰独茂自感生未逢时,后作千古琴曲《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后世韩愈亦作下同名诗文以唱和先圣。“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孔子指出君子当以兰花为修身立德的榜样,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品行高尚思想纯正,即便穷困潦倒也能心安理得无愧于心。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终身配兰,兰作为香草美人的一个重要意象也被其反复引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诗人以种植大片的春兰和蕙草来比喻培养众多贤才志士,借此表明了自己爱贤敬贤的高洁情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早晚饮用兰之坠露、菊之落英等芳物来比喻自己修身洁行的志趣。故而司马迁才有了这样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意指屈原志向高洁故作品中多以芳草香花作比,品性清廉抱君子之志故宁死也不愿苟活于世。
唐诗仙太白以“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的诗句赞兰高洁自抒怀才不遇之情,以“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写出了兰花幽香清远本性优越却无丝毫张扬做作之感的品质,以“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写尽兰花不当户生长而只作闲庭幽草的孤高。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早年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广交朋友拜谒名流,通过他人举荐而非应试做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此,便换来了他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岁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着实是一株高傲的君子之兰,但并非隐世不出,只待来人赏识,便也有无限作为。
南宋赵孟坚是画兰高手,开后世墨兰法门,给人“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其传世之作《墨兰图卷》现藏于北京博物馆,图中绘两丛墨兰独生于草地之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舞,兰叶舒展清俊又遗世独立,生机勃勃且不为风所动。联想作者本人,赵孟坚是宋太祖之后,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晚年仕途艰险不愿屈从便毅然作出隐退山野、画兰明志的选择,不愧为君子之所为也。故后世文征明对其有评曰:“高风无复赵彝斋,楚畹汀江烂漫开;千古江南芳草怨,王孙一去不归来。”
而“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则是元末明初文人张羽赞美兰花所作之句,誉兰花孤高芳洁有不凡雅量,花心不大却仍能容得那许多幽香。“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诗人赏花亦赏叶,并非俗气地以为兰花只有盛开才美好,而是认为兰的高洁从兰叶的秀绿修长便可窥见,这分明已经达到了君子的要求和境界,谁说不是呢!
清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有《墨兰图》传世,其笔下之兰多为山野兰花,极具山花烂漫之天性,有诗曰“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先生称赞兰花为高洁之士,与世无争怡然自乐。“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先生本生于破落书香之家,后来却成为一位对黎明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且政绩显著的清官,隐能兰居仕则兰为,先生不愧君子之称也。
现当代,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巨大贡献的张学良将军独爱兰亦咏兰,常常以兰自比:“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将军被转移到台湾之前,有一段日子曾辗转囚居于贵州各地,如今那故居仍在,我路过时不免要进去转兜上两圈,每次都看见,屋旁那株兰花傲然挺立,欣欣向荣。花中真君子,将军自是如此。
谦谦君子,幽幽如兰。国兰,君子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