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
故事大意是,一位带着孩子独自生活的单身母亲,为了能把孩子培养成才,不断给孩子选择学习环境的过程。
最初,母子俩生活在墓园周边,孟子很快就学会了吹拉弹唱及哭丧等一系列谋生手段,孟母对这个行当表示极度不满意,就举家搬迁到了城郊的市场周围。
这一次,孟子又一次把好学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很快学会了吆喝、叫卖及讨价还价,俨然成为了一名奸猾的小商贩。孟母对这个不够高大上的职业当然不感冒。
于是他们举家从市场搬迁到了鲁国的学宫周边,这次“孟事妈”才算基本满意了。鲁国的学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社科院,住在学宫附近,类似于住在海淀区扎堆的名校周边。
孟母的一系列神操作,实现了从乡下教育到小城教育再到大城市名校教育的转变,简直就是育儿界的“杜拉拉升职记”。
我们不得不佩服孟母,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凭什么这么任性?
原因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是可以量化的。有钱则游刃有余,没钱寸步难行,古今如此。你可以清高,但社会不清高,学校也不清高。
孟母搬家的实际次数可能远超过三次,能够游刃有余的选择住址,一个关键因素是她搬得起,孟家的家底那是相当厚的。
当然,史书的记载强调了孤儿寡母的艰难,因为这样更容易体现孟母的伟大,但孤儿寡母不意味着贫穷。
试问有几户人家能三天两头搬家?不能的原因不是不愿意,是真的搬不起啊!孟家显然在经济上是宽裕的。虽说她平日里还要辛辛苦苦的织布,但这大概只是那个时代妇女都要做的事情。只要我们查一查这户人家社会关系,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孟子的祖辈是鲁国国君,他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后裔。孟母姓矶,这个姓氏很大可能是从官职上来的,从门当户对的角度来讲,这个姓氏也不一般。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多少人有姓氏的,大部分人只配叫个阿猫阿狗二麻子,普通老百姓有名无姓。有姓氏的基本都是贵族,属于那个时代少数有身份证的人。
孟子作为贵族后裔,在学究父亲游学不幸去世后,家道是有些中落了。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就决定了孟母有经济能力把家搬到鲁国海淀高知人才聚居区。
原因二、视野决定未来。都说路在脚下,但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的是他能看多远。父母是孩子的指北针,孩子成长的高度,与父母的视野以及引导能力密切相关,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路标。
像孟母这样的“神操作”,靠的是她特有的大视野。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超然的大气魄和视野度,有多少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呢?
孟母不愿意看到孟子的平庸,于是她决定搬家。她不是一次性成功的,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实践,经历了不如意、不成功,这是一次小型的“长征”,指导她坚定前行是个人的眼界,她的思想在搬迁过程中,也得到了升华。
母亲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包括教育。实际中,她们未必做到了尽心尽力,往往被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束缚。
行动上表现为:生活差不多就行,上学差不多就行,婚嫁差不多就行了。
他们在对待子女问题上采取一切都差不多的态度,最终孩子在差不多的要求中也变得差不多,什么是差不多?答案是:平庸。
想教育出不平庸的子女,父母首先不平庸是一个非必然但久经考验的先决条件。
原因三、高标准严要求才是爱。“子不教,父之过”,子欲教,离不开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是对子女为人处世在质量上的高要求,严要求的目的是让子女讲规则、懂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孟母对孟子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不用功学习的时候,孟母以断机杼以示其决心。这对幼小的孟子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没有母亲的严格要求,孟子恐怕很难体会到求学的艰难,更不可能写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千古名句。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回顾一下前些年的李天一事件,我们不难看到溺爱对孩子弊端。
真正的慈母不是让孩子予取予求,而是有要求甚至极高的要求,有原则甚至极为苛刻的原则。
因为她们明白,对孩子的“仁慈”就是对他们未来的不负责任。
原因四、同步提高才能同步成长。父母与子女关系要融洽,需要保持思想认识上的平衡关系。子女要成长,父母何尝不需要?聪明的父母与子女没有绝对的“代沟”,他们会与子女形成默契,保持亦长亦友的关系。
孟母见证了孟子的成长过程,她同样也在成长。孟母在三迁的过程中,从不知道哪里好,到知道哪里好,作为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要指导孟子的成长,她需要无时无刻都在进步。
父母只有保持谦逊,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在子女面前呈现出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势,才有能力指导子女的成长。
现代的父母大都注重了孩子的成长,而没有关注到自己的成长的必要。总以为孩子进步就可以,自己无所谓,这是一个误区。
父母不能对子女有高屋建瓴的引导,谈何教育子女。在“力所不及”和“智所不及”的情况下,家长们习惯于把教育的责任抛到老师的手中,期望老师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似乎是痴人说梦,中奖的概率并不高。
对于父母,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学习进步,孩子在成长,家长不仅要成长还要跑的更快,学的更多,懂的更透彻。
孟母的故事时隔两千年,至今依然有借鉴意义。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经历千辛万苦,孟子方得以成材。在这一过程中,她充当了一位淘金人的角色,擢孟子于历史的沙漠之中,靠的是大智慧。
总结这个故事,以期更多的父母能炼成一副火眼金晴,拥有金刚体魄,把子女教育好、培养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