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 周纪0007,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25390/1ee5874e5ce377a7.png)
西河论政:安邦之本
魏文侯去世后,太子魏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
魏武侯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行至河中央时,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丽的山河天险,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仁德,而不在于地势险要。从前三苗氏部落,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但因不修德行仁义,最终被大禹消灭。夏桀的都城,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伊阙山,北有羊肠坂,但因施行暴政,被商汤流放。商纣王的国土,东有孟门关,西有太行山,北靠常山,南临黄河,但因无德失政,被周武王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仁德而非天险。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后说:“说得好。”
国相之争:功劳与局势的权衡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讨论一下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们乐于拼死作战,敌国不敢打魏国的主意,您和我相比谁更强?”
田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治理百官,亲近百姓,充实府库,您和我相比谁更强?”
田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镇守西河,使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相比谁更强?”
田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这三方面您都在我之下,然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田文答:“国君年少,国人疑虑不安,大臣尚未归附,百姓未能信任,在这个时候,政事该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说:“应该托付给您。”
国君嫁女:职场中的阴谋
过了很久,魏国的国相公叔痤娶了魏国公主为妻,他很忌惮吴起。
公叔痤的仆人给他出主意说:“吴起很容易被赶走。吴起为人刚正且自负,您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家比较小,我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思。国君为何不试着把公主许配给他,如果吴起没有留下的心思,就一定会推辞’。您再找机会邀请吴起到家中来,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对您如此轻贱,就一定会拒绝娶公主,这样您的计谋就成功了。”
公叔痤采纳了这个建议,吴起果然向魏武侯推辞,表示不愿娶公主。魏武侯因此对吴起产生猜忌,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获罪被杀,于是逃到了楚国。
楚国变法:改革面面观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吴起明确法规,审定律令,裁减冗余官员,废除王族中远亲的俸禄,嘉奖与抚恤参与战斗的士兵,将加强军队力量作为重点工作,又反对空谈,杜绝合纵连横的言论,弃用游说之士。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击退了三晋,向西讨伐秦国,各国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皇亲贵戚和大臣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六年后,楚悼王去世,贵戚大臣作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尸体边,伏在下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办完葬事后,楚肃王即位,命令楚相将作乱者全部处死,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牵连灭族的多达七十余家。
点评:
吴起一生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非凡的作为,是一个能力与缺陷都十分突出的人。
吴起具备卓越的政治远见。在第一个故事中,他与魏武侯论及国家稳固的关键时,提出“国家的稳固在于仁德,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并以三苗氏、夏桀、商纣王等失德而亡国的事例加以论证,足见其对如何治理国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军事才能上,他也出类拔萃,“统率三军,使士兵们乐于拼死作战,敌国不敢打魏国的主意”,镇守西河时,成功抵御秦国,让韩、赵服从归顺,展现出强大的军事领导力和战略布局能力。他还具有果敢实干的精神,在楚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法规、裁减官员、削弱贵戚、重新分配收入、加强军队建设等,使楚国国力迅速增强,在战国纷争中崭露头角。
然而,吴起存在性格缺陷,他功利心强、自负傲慢、锋芒毕露,又极其刚直。所以,能力出众而又眼高于顶、咄咄逼人、不知收敛,简直是对他人的双重伤害,导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处处树敌。在鲁国,他立下战功而遭人陷害,不得已投奔魏国。在魏国,他为了争夺相位,直接与田文比功劳,又引起了实力派人物公叔痤的忌恨,使得公叔痤欲除之而后快,对国君魏武侯也不留情面,拒绝了与公主联姻的提议,最后墙倒众人推,落到了逃亡的下场。接二连三的挫折,也没有促使他停下来反思,调整为人处世的方式,于是到了楚国,再次遭到皇亲贵戚和大臣的怨恨。性格的缺陷,使他对人性、对权力分配背后复杂而微妙的因素直接选择忽视,一次次断送政治生涯,不得不先后逃离鲁国、魏国,最终无路可退,死在了楚国。可叹,可惜。
关于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多说几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写上这一笔,其实有他的用意。司马光生活的北宋时期,正经历王安石变法,而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从改革目的来看,二者都旨在改变国家积弊,增强国力。王安石变法希望通过一系列经济、军事改革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吴起改革则是为了让楚国在战国纷争中强大起来。在改革措施上,都具有创新性和激进性,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吴起裁减官员、废除王族中远亲俸禄等,这些措施均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苗法在执行时被官吏滥用,加重了百姓负担。同样,吴起的改革在楚国也触动了皇亲贵戚和大臣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怨恨最终导致了吴起的悲剧结局。
因此,司马光不厌其烦叙述吴起改革的经过,目的是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提出告诫和警示,让他们引以为鉴:无论是楚国的改革,还是北宋的变革,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谨慎推进,取得上下支持,才能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牺牲。
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总会包含他对现实的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