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发现,在演奏、练习的过程中,对音乐的“预感”能力,时刻影响着练琴的各个环节。
所谓“预感”能力,就是在演奏还没进行到的地方,学琴者在头脑中已经对这些内容,做出了反应。
而后便可以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将思考通过具体的演奏呈现出来。
这是演奏经验积累的的体现,也是练习变得越来越高效的原因之一。
今天宛与洛为大家详细聊一聊,拥有“预感”能力的两点好处,以及如何才能获得“预感”能力?
一、学习一首新作品,可以在读谱时,就将所要用的指法,在乐器上给“顺”了出来
“预感”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学琴者对所学的乐器,在指法方面已达到了“肌肉记忆”。
无论是单个音符,还是一些音阶、常用调式的指法,一旦在头脑中“闪现”出这些内容,身体上就如同“条件反射”般,准确地演奏出来。
这一系列的“动作”,不再需要头脑的思考与反应,大大节省了视奏过程中的反应时间,也提高了正确率。
虽然指法上的熟练,并不属于对乐谱后续内容的“预感”,但可以提高视奏效率,把当前看在眼里、听在耳中的内容,都正确地奏出来。
二、听到一段旋律,可以基本预料到接下来的旋律进行
能初步判断出,作品旋律之后的走向,这是大量视奏、大量积累音乐“素材”之后的结果。
当学琴者在视奏一首新作品时,虽然正在视奏着当前的这一句,即使不看下一句,只通过刚刚所演奏的旋律,也能将接下来的一个乐句走向,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更何况,一旦获得了“预感”能力,视奏时的指法,能够迅速与当前这一句的乐谱内容,作出“对应”,从而可以使目光提前移动到下一乐句上。
指法、目光、听觉,都能提前作好“预判”,所以“预感”能力,也是视奏正确率较高的体现。
那么,如何获得与提高自己的“预感”能力呢?宛与洛认为,学琴者应该至少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练习。
①大量的重复练习不可少
不管是要学习的新作品,还是已经掌握了的旧作品,大量的重复,都是“强化”指法、积累音乐“素材”的有效做法。
只有练得多了,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学琴者自然就对作品、对旋律,有了自己的反应与感受。
所以“肌肉记忆”与“头脑记忆”的结合,也是“预感”能力的来源。
②偶尔也要聆听他人的演奏
虽然演奏同一首作品,但不同的演奏者,必然会奏出不一样的细节。
这些细节,是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
大量的重复练习,确实可以练出“预感”能力,但偶尔结合一下他人的演奏,可以使自己的“预感”能力“丰富”起来。
毕竟,他人的演奏中,总有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如果高度认同,便可以“模仿”过来,为我所用。
积累多了,自己对于作品的“预感”能力,一定会发生变化。
网友评论